回应模式 - No.50603768


No.50603768 - 文学


无标题无名氏No.50603768 只看PO

2022-07-20(三)14:37:31 ID:ZnQRwoD 回应

岛民们有没有对拉康派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呢?
最近拉康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但多是伴随着一些艰深难懂的术语,加上国内与拉康相关的书籍也比较少,这就给入门拉康带来了一些困难。
上日亚找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读完觉得相当流畅且易读。于是决定翻译过来放到岛上,作为翻译练手,也给新岛做一些内容贡献。(毕竟看了几年岛都没怎么发过串)
之后大概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更新,翻译到哪算哪,应该会坚持把整本书译完的。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00

2022-08-20(六)09:57:09 ID: ZnQRwoD (PO主)

◉作为人生指标的幻想②──如何持有〈空白〉

然而在此应该注意的是,享乐是两义性的东西,也能够破坏掉人生。也就是说,过于巨大的〈快感〉,会招致死亡。

为了不让享乐过于具有破坏性,必须始终要留有〈余裕〉。也就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快感〉】这样的余地。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空白部分,我们才会追求〈别的东西〉,向着各种各样新的东西发起挑战。

追求〈别的东西〉的挑战,这正是欲望的本质(「◉欲望指向别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余地,是让欲望得以发挥作用的余地。没有这个余地的话,就会固着于一种满足之上,人生就再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

这就是情感依赖症的状态。依赖症将人束缚于一个享乐对象,夺去了从中脱离的自由。这可以说是接近死亡了。失去欲望,陷入情感依赖症的状态,也就是沉溺于过大的〈快感〉的状态。{然而在此所说的依赖症终究是心理比喻那样的东西。实际的依赖症与大脑功能破坏等器质性问题也是有关系的,有必要予以更加严谨的考虑。}

总结来说,①自己以怎样的形式获得享乐,②为了让欲望发生变化,要带有怎样的〈空白〉生活下去,这就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是的,幻想正是规定享乐样式的东西,也是欲望的指标。由幻想而产生的这些规定,就是人生的路标。

幻想并非只是个人性的东西。最强大的幻想,就是宗教吧。宗教正是一种给出人生的指针的东西。人生的幸福是什么,正确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从某种宗教的教义中获得答案的人有很多。而且,宗教凭借神秘体验之类的东西,能够给予强烈的享乐。不说神秘体验,每天进行宗教行为所产生的充实感,同样也是由宗教产生的享乐。实际上,没有比宗教更加强大的幻想了。

幻想就是如此存在于我们人生的根干之中的。因此思考我们的幻想,就等同于思考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我们没有某种幻想存在的话,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幻想可以说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本身。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16

2022-08-20(六)09:57:50 ID: ZnQRwoD (PO主)

◉幻想并非万能

话说回来,【phantasm】,用日语来译的话就是【空想】和【幻想】的意思。

也就是说,人生的指标,本就仅仅是幻想而已。也可以说是【虚构(fiction)】。既然人类没有本能,那么后天所制造出来的人生的指标之类,终究只能是虚构而已(本来fiction的构词就是fic(制作)+ tion(的动作),在语源上就是【制作出来的东西】的意思)。

在本章的开头,我们将六十年代的想象界与象征界总结为【假象(SAMBLANT)】。(「◉对立轴的转移」)。这就是因为,幻想是主体通过象征界(与想象界)与实在界进行接触的结构,而它仅仅只是假象。假象(SAMBLANT)可以说就是幻想的形容词。

幻想是假象的虚构,也就是说,是可以被构建,也能被解体的东西。这在精神分析临床上就给出了很大的可能性。

因为,有时幻想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正如前文所说,幻想是在之后被制作出来的东西,不是万能的。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可能会产生与既存的幻想无法应对的突发事件。

比如说,一心想要为公司奉献的人突遭事故无法工作,对宗教虔诚信仰却卷入不幸的事故失去了重要的人,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除开如此重大的情况,比如说拼尽全力参加高考的人,踏入大学却不知该做什么之类的,将自己一直以来所抱有的幻想从根本上否定的事件,在人生中是一定会有的吧。

然而幻想是在根本上规定人的生活方式的结构,就好比是人看世界的窗户一样。因此,即使陷入了幻想不再适用的状况,也不太能就这样放弃幻想。因为放弃幻想,就意味着放弃重要的享乐对象。

还有一个问题,由幻想来规定其样式的享乐,不仅是单纯的快感,而是混杂着快感和不快的两种意义的东西(「 ◉享乐是更加紧张所带来的<快感>」)。因此幻想所规定的享乐也可以是让人受苦的东西。

为了工作牺牲一切,即使患上胃溃疡痛苦地倒下也做不到将工作辞掉的人也是有的。【完全空不出自己的时间啊】,他会这样抱怨。而问他为什么工作如此辛苦却不辞职,他会回答【忘不掉企划顺利结束时的那种成就感】或是【被大家所依赖着,非常开心】等等。也就是说,即使是痛苦的工作,其中也有着某种享乐,他不太能就这样放弃。

然而同时,他也因自己的享乐样式而饱受痛苦。在这样分裂的状况中懊恼的话,就很难迈向更好的人生了吧。为了从中脱离,应该怎么办呢?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23

2022-08-20(六)09:58:14 ID: ZnQRwoD (PO主)

◉幻想的切断

在精神分析中,每个分析主体面对着自己的幻想,为了使其不再受苦,他们被引导着重新构筑新的幻想。这就是幻想的切断。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幻想是无意识地被构筑的。

此前为了便于诸位读者理解,用了【狂热地工作】和【信仰宗教】等等容易理解的例子,所以幻想的无意识性也许暂时还没有体现出来。然而,实际的幻想是根据无意识的理论被构建出来的,是更加抽象的错综复杂的东西。此前的例子,都只是这样根源性的幻想以容易理解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东西而已。

因此切断幻想的工作,在精神分析的场合之外几乎是做不到的。

而幻想正是在精神分析中处理实在界的最好手段。正如前述,作为语言之临床的精神分析不能处理实在界本身,而终究只能以我们面对实在界的姿态为对象(「◉象征的无意识与现实的无意识」)。如此一来,那幻想正是主体通过象征界(和想象界),以某种形式与实在界接触的结构。因此幻想是精神分析介入实在界的非常合适的媒介。

然而实际上,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幻想是在根本上规定人的生活方式的结构,是如同他看待世界的窗口一般的东西。因此,即使陷入了幻想不再适用的状况,也不太能就这样放弃幻想。因为如果放弃了幻想的话,就必须找到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全新的生活方式。

幻想的切断,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人是很难改变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会有表面上的变化吧。然而本质上还是作为同样的人存在着。

要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还是需要精神分析之类的非日常性的场所。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33

2022-08-20(六)09:58:37 ID: ZnQRwoD (PO主)

◉从理想中脱出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切断幻想呢?

实际上,这对每个不同的分析主体来说都是要经过特异的过程的,然而一个要点就是,将对象a与〈理想〉的固着分离开来。

幻想之所以顽固,是因为享乐以及欲望的对象(对象a),成为了某种〈理想〉性的存在。

再次参考以下之前的那个例子(「◉幻想并非万能」),被信徒当做理想的是神,而被职员当做理想的是工作上的成功。对考生来说,其理想当然是考上梦想中的大学。放弃这些〈理想〉,就会产生罪的意识与羞耻的感觉。作为信徒就是【也许会下地狱的】,作为职员就是【不想被辞退】,作为考生就是【没考上大学就完蛋了】。

然而在切断幻想时,这些〈理想〉,就变成了单纯的欲望的对象。也就是明白了【我立下这些〈理想〉,原本是想要干什么】。

这样一来,就能够开始想【我并不是必然地要追求那个理想的。我不是还有其他想做的事情吗?】,从而得以构筑新的幻想。此后,就能够开拓新的人生。

您还记得在第一章中我们论述过【精神分析就是使人不再为〈理想〉所苦】吗(「◉不再为〈理想〉所苦」)?也就是说,通过切断幻想,就能够从此前在幻想中被推崇为〈理想〉的存在的那个对象中解放出来。

用专业用语来说的话,这个〈理想〉就叫做自我理想。拉康认为自我理想是主体看世界的定点。那是因为,作为眺望世界的窗口的幻想,它的中心有着自我理想吧。脱离既存的自我理想,就是为了在另一个视角眺望世界而寻找新的窗口的过程。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38

2022-08-20(六)09:59:04 ID: ZnQRwoD (PO主)

◉总结

本章首先通过实在界的导入,对拉康理论的对立轴从〈想像界VS.象征界〉向〈假象SAMBLANT(象征界+想象界)VS.实在界〉的变化进行了确认。接下来在介绍了享乐这种死亡冲动的满足之后,说明了其起源,也就是〈物〉的体验以及〈物〉的丧失。

后半部分,我们论述了取回了〈物〉的享乐的一部分的对象a的享乐,说明了“以对象a为轴的实在界与象征界之间的纽带”的幻想的形态。最终得出结论,也就是通过幻想的切断,来改变享乐的样式,就是精神分析的目标。

即使切断幻想,〈物〉也不能再次取回,不可能之物也不可能消失。绝对的不可能之物,直到最后也不会消失。自始至终,改变的东西只有与不可能性打交道的姿态。

因此重要的是,承认存在不可能的东西,然而不要急着追求它,而是找出适当的与之打交道的方法。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因此人们时常会被焦躁所驱使,在不可能之物上下赌注,踏上毁灭的道路。然而,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能带来幸福的。

最后,我们还是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进发。精神分析也与尽快治好病人的精神疗法不同,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不断地进行着朴素的自由联想。这是与人生本身的存在方式同路的。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44

2022-08-20(六)09:59:28 ID: ZnQRwoD (PO主)

* * *

人生的终结是以死亡的形态突然来访的。那么,精神分析的终结,是怎样来临的呢?换句话说,切断幻想之后,我们所到达的场所是怎样的地方呢?

本书的旅程终于到达尾声了。在下一章,我们将讨论精神分析的终结。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50

2022-08-20(六)09:59:43 ID: ZnQRwoD (PO主)

返场 4
神经症·精神病·倒错


在第一张中,我们提到过,在精神分析中精神患者被分类为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自闭症)(「◉精神分析中没有「健康」这个概念」)。实际上在此之前的论述(特别是第四章到第六章)全都只是符合于神经症者的东西。为了思考精神病者与倒错者的精神病理,还需要其他的理论逻辑。

通常所说的所谓正常人属于神经症者,因而本书几乎没有对精神病和倒错进行论述。我们在这个专栏内对此进行补充吧(但是自闭症太复杂所以只能割爱)。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60

2022-08-20(六)10:00:09 ID: ZnQRwoD (PO主)

☆并非症状,而是构造


神经症有神经症的痛苦,精神病有精神病的痛苦,而倒错有倒错的痛苦。并不是说这些精神疾患类别里哪种是幸福的哪种是不幸的。不管人要过哪种生活,其中必定有某种痛苦存在。

然而精神疾患的种类不同,痛苦的性质也不同。本专栏的目的,就是说明这些性质的差异。

这就称为精神疾患的诊断。然而,【诊断】这个词的意义是一个问题。诊断应该依据什么而进行,也就是说精神病理的【差异】应该在哪里寻找,首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前面用了【精神病理】这种比较严肃的词,但在精神分析中精神病理与【生活方式】是同义的(「◉精神分析中没有「健康」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神经症者、精神病者、倒错者,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构造。

问题自始至终都在于【构造】。也就是说,基于所显现出来的症状的差异来进行诊断是无意义的。我们必须对规定这些症状的构造追根究底。

最近的精神医学舍弃了构造论的问题,仅仅根据症状的表象进行诊断。其原因在于精神医学的治疗专注于处方治疗。也就是说,医生没有必要思考【为什么患者会有这样的症状】,而是只要分清【有怎样的症状】,就可以开具处方,进行治疗。可以说现代精神医学已经放弃了原因论。

与此相对,精神分析自始至终都是处理患者的人生本身的临床实践(「◉从「健康」走向「接纳」」)。因此,精神分析式的诊断,自始至终都必须思考构造问题。再进一步说,必须思考规定着人生构造的要素。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465

2022-08-20(六)10:00:24 ID: ZnQRwoD (PO主)

☆由〈父之名〉进行诊断


这个要素,实际上就归结于【父】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神经症者是苦于【父亲存在】,精神病者是苦于【不知何为《父》】,倒错者苦于【只觉得父荒唐无稽】。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依次进行解说吧。

神经症者的痛苦,正如前文反复说的那样,是【无法获得欲望的对象】的痛苦。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欲望着像父亲那样<持有>菲勒斯,然而实际上这是不能实现的。欲望无法获得其终极的对象,从而不知满足。因为,〈物〉已经被失去,充实的享乐无法被再次获得。

这是神经症者作为神经症者所无法避免的构造上的事实,然而神经症者对此无法接受。因此他/她才会憎恨父亲,想要打倒父亲取回享乐。然而其中被投以敌意的父只是想象的父,纵使将其达到,终极的享乐对象也不会回来。因此神经症者会不断哀叹着幸福的青鸟迟迟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