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此事另有原因。”
“怎么说?”
“你肯定知道,周游是谜语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我不管它是单纯的坏习惯、是天生表达能力缺陷还是另有什么讳莫如深的隐情,但事实如此对吧?我的社长、她的朋友告诉我,这人两百万句话里1919810句都是谜语。”
“说得好。”韩英没好气儿地鼓掌,“偏偏我不擅长猜谜语!”
“那么我们可以同类推理……语言是什么?是表达,谜语的本质是[屈折、隐晦的表达],对吧?”
“我也不是学文的啊……”
“理解就行。那么,这就应当不限于语言:行动也是一种表达。”你扶了扶眼镜0[0,1]托了托下巴,“我们理应对她的行为本身使用阐释学的手段、将其视为一座『象征的丛林』进行解读!”
“……啥?”韩英傻了。
>文学素养7,发动!
“所谓象征,也就是用一个东西指代另一个东西,包含两种主要手法:『隐喻』和『转喻』,前者重相似性、后者则是重相关性。譬如说,‘上苍的悲泣’可以视为对‘雨’的隐喻,而‘红袖标’可以视为对‘学生会成员’的转喻。”
“我说停停!”韩英拍桌,“这理论你都从哪看来的?”
“呃……魔法少女小⊙的剧情解析?( ゚∀。)7”
//这是真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魔圆主流解读,经常包含阐释象征手法的部分;这在剧场版《叛逆的物语》中尤其明显,许多颜色、物象和分镜构图都有意涵,整部剧完全就是象征的丛林。
“……”韩英露出“你们二次元是不是都这样”的无语表情:“理论听不懂啦,快进到结论罢。”
“你如果使用这种手法去分析,就能注意到,周游的一系列行为与态度可以抽象为[希望你多了解民俗与民间文化,而不是学习]——这里面的每个要素都应当视为一种隐喻或转喻来看待。不妨假设,学习是对[乏味日常]或者[功利主义]乃至[一眼就能望到死的既定人生]的隐喻,民俗与民间文化则可以是[现实社会]、[真情]或者[平凡的真实]的转喻。”
“你的意思是……”韩英眉头皱起来,“呃,‘王侯将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你这鲁迅是真读挺熟啊。难怪人家用孔乙己损你——”
“也就是说,她大费周折绕了这么大一圈,就是想给我传达一种虚无缥缈的思想吗?”
“只能说,有此可能。”
“那你不还是没解决那个核心问题?她费这么大劲图什么,让我相信这个道理对她有啥意义?难道指望我成为小镇调查员去发掘隐藏在象征丛林表象之下的真实?我怎么知道自己看到的不是另一层表象?真相就是一切牛鬼蛇神都是纸老虎、就是环保人士嘴上主义心里生意、就是故作可怜卖惨申冤的本地人其实都一肚子坏水?”
>“不!”他厉声,“真相是这种种乱象都是由于这个b县的落后和发展不合理!连个本科大学都没有的穷乡能指望它是什么样?难道你一群高中生翻翻资料喊喊口号就能改变它?”
“你这话该留给周游说啊。”你劝他,“再说了,世界很大,生活总有各种可能。你看萧仁,刚开学的时候你能想象他变成班中富哥级中名人?这说不准的。”
“……”韩英最终渐渐平静下来。
>由于你连续两次寻思判定出789,你的思维变得更灵敏了!感知力+1,现在5。
你这连分析带解释的成效?
123,没什么用( ゚∀。)
456,至少韩英确实采信了你的分析
789,并且据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理念
0,“我悟了!愿意如此大费周折地改造我的观念,如果这都不算爱?”( ゚ᯅ 。)
三尾和,寻思出目7+2,但口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