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文学里摄取乡愁,当然,是唯一来源。初中时候写作文,规定只能写记叙文,就模仿这一题材的各种名作写,也拿了不少次高分。现在流行说人缺什么就宣扬什么,似乎能解释这段经历,但我真的很缺一种想家的情绪吗?从没觉得。我还是认为原因是:这是为数不多主要通过写景写物就能引出煽情主旨的题材,也就是说可以把人物的存在压到最小。而我恰好几乎谁都不认识。
人为什么想家,和亲人隔天发两条消息的频率我感觉足矣,成天一起生活实在难挨,不是分开了反倒想念的那种欲言又止的难挨。有人说因为怀念童年,那个糟透了,怀念不了一点。有人说因为留恋风物,那个也烂得难以形容,贫瘠,捉襟见肘,不然我也不至于早早跑到外地上学。有人说因为追思故人,那个更无从谈起,本来就鸡飞狗跳的童年时期认识的人要么跑路了要么死球了,对我好的那一个尊称为逝世了,诡异的是在他们物理意义上离开那片土地之前我们也早就毫无联系了。
英国人说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那就是风滚草一样走到哪哪就是家了。无人在意我,不过但凡有人在意就可能要说,啊这个人怎么还带卖惨的,雨打浮萍啊。但事实是你又不是浮萍,你连浮萍的意见都没问过,子非鱼是不是。唯一会想念的地方可能是去交换学习住过几个月的马德里,一个人在卫生间大小的公寓里熬夜做作业:给小说写评论。后来同学说大家都用ai写,你又吃力不讨好。啥都没有,过得很穷依旧很贵,食堂吃得每天胃疼。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不清楚,我也不改其乐。也不好说是陋巷了,虽然在郊区,但那可是让波拉尼奥直骂房价比天高的马德里啊。还是肉疼。
对自己扯闲篇糊弄人的能力姑且稍微有点自信,如果认真修饰一下这段话,然后继续写:我回来之后发现了乡愁的意义,那它或许有可能被某个不长眼的初中语文老师拿走去出阅读题。但我当然不是那种人,我想说的,想用缺乏细节直白又无趣的文字写下来的依旧是:我想念凌晨三点不睡觉研究鲁尔福、贝内德蒂和巴列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