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模式 - No.59253028


No.59253028 - 科学


无标题无名氏No.59253028 只看PO

2023-08-25(五)01:47:32 ID:UbPUYrY 回应

本串将尝试用相对简单通俗的语言,并不复杂的逻辑讲解我关注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社会舆论以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共勉,培养战略眼光,提高知识水平。

本肥也会将自身能用上的知识内容贴在这里,欢迎提问,肥肥会由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回复,但请一定注意自身的思考和鉴别,本肥未能答上和答错的,恳请各位有识肥哥们作补充和斧正。

无标题无名氏No.60283289

2023-11-23(四)00:55:26 ID: wr7CRd4

>>No.60261192
非常好分析!

我最近有个问题,苦思无果

理性的时代确实来了,过去那套唯一的价值标准彻底解体,人们发现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在当今社会建立了非常多种的评判标准。但是这是否导致了人和人之间无限的分歧?不同价值标准的人实在难以交流,经常会感到“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感觉。

而且在这无穷多的价值标准中,对与错似乎也模糊了,好像变得“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了。比如你之前提到过的大学生就业率问题,你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大学教育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我也可以持另一种观点,“或许是我们对教育的承诺太高了,在讲求终身学习的未来,大学教育应当只是起点”。如果是针对具体事件的观点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求证求真,但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思考,或者难以付诸实践的思考,那个思考者本人岂不成了衡量的标准?(←这句话可能有点表述不清,换句话说,没有人能百分百复制别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感触,然后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立场)这样来看,一些观点、命题,既成了永真又成了永假,那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思考时,岂不只能回答“你说得对”了吗?我们对别人的批评岂不无意义了?

很多移民中介都会鼓吹移民之后的言论自由,但他们不会说的是“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也会被自由的无视(被自由的“你说得对”)”。

这有点像临终关怀病房,你可以发表任何观点任何思考,不管大家是不是认同,都会说“嗯”、“好”、“是”、“很有道理”、“你说得对”(排版自动换的行....)



那么人与他人的联系、与世界的认同怎么建立?


夜半之思,含糊之处请见谅( ´ー`)

无标题无名氏No.60286890

2023-11-23(四)12:26:42 ID: K6Whzcw

>>No.60283289
很有思辨性质的回复,肥这两天比较忙,可能会晚回一点,等给他们监考就写回复(*´∀`)

无标题无名氏No.60293504

2023-11-23(四)22:42:35 ID: BE8ZTNt

>>No.60081749
出国一般来说都会阶层稍微下降一点,特定行业出国可能会带来好处
政治正确被魔怔化了,某些人觉得美国政治正确快搞成北韩了,实际上反对的人照样反对。“外国”这个词本来就有点大脑降级,中东国家,西方国家都是外国。滥用这个词进行概括是不太聪明的

无标题无名氏No.60299298

2023-11-24(五)12:43:05 ID: K6Whzcw

>>No.60283289
1.多种的评判标准是否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歧?
照你的逻辑,因为评判标准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无限的分歧。
事实上,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阶层会自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不必因为其无限性而感到悲观。
在此时发挥缓和作用的就是那些共同的一般认同,在这基础上,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才会有达成对话与合作的可能,如果你担忧多种的评判标准最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交流,形成完全的、绝对的陌生人社会状态,那么至少在现在,还不至于极化到这样的社会形态,民族、家族、外貌特征甚至是同好之间的共同认同,都可能让素未谋面的两个人之间产生良性的交流,而不是因为其他的不同导致交流的破产,人始终是趋同的群居动物。
2.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交流差异
不同的时代和境遇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而是否能包容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则看个人的功底,对于一些人你可以做到向下兼容,对于有些人你可以从共性出发和他对话,当然,对于那些价值观对于你来讲已经是烂掉了的人,不和他们交流或者敬而远之也是一种选择。
3.对与错的相对性,以及概念的一般性
你当然可以持另一个观点,这也是发现启发性视角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与错本身就是相对的,这需要你的对错观念做评判的标的。
所谓“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现象,是一种在胁迫下的零和产物。简单的说,只有在网络环境或者舆论环境中才有这种所谓的非黑即白,其中以美西方的绝对政治正确手段为代表,不支持对应立场的人,会被迫害,从而受到经济或身体上的打击,所以不得不选择站队,而不完全支持者也会被人为的划分队伍,并进行迫害,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病态和不符合逻辑的。
在我们的生活现实中,大部分观点并不是完全的零和博弈,有你无他,而是相互包容,甚至从相同的前提出发,所以大可不必被这样病态的现象影响到心态,起码在国内的现实状况,还没有美西方那样的严重。就事论事、画好红线,观其行止而不是看他说什么,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我们国家外交中所坚持的行为。
4.思考的批判和选择性、对抽象立场的观察
对于我们所在的世界来讲,对世界的诠释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同的,而对世界的看法构成了每个人基础的哲学观念,对哲学观念的选择性扬弃则是个人的事情。
哪怕一个人的思考再抽象,传达到你这里的时候,你也自然会对它有一个自己的评价,会基于自身的看法对它进行批判,并不是说一种思想只在思想家本人的视界中,所以就变的不可知论了,一个思考或者思想,如果不经历众人的批判和选择,那么它本身就是站不住脚和单薄的,哲学思想本身也是在不断的辩驳中完善自身的。
而且有些思想并不需要在现实中去寻找证据,其本身只是为了描述一种现象而存在,或许只是为了表达有这种思考的方法,不必用实用主义的视点去看这世上的所有东西。
5.病态的舆论环境导致的良性交流的丧失
像交流中的漠视或者这种临终关怀式的敷衍,也只会在当代互联网特殊的交流环境下才会出现,就比如当前的抽象文化就是一种只为了个人的发泄而诞生的交流状态,它的背景其实和嬉皮士的起源很类似,都是来自对现实灰心之后,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社会一般规训的厌恶。
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其局限性,在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中的人的思考,也会因为成长经历和环境等等原因受限,像类似这样的社会现象还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出现和破灭,在唯物史观看来,这是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
不用因此而感到焦急或者焦虑,也不必有太悲观的情绪,这只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下,因缘际会出现的一环而已。
6.人与他人的联系、与世界的认同怎么建立?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实际上的迈向陌生人社会,旧的集体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退,那么此时要如何与他人重新建立联系呢?
在我看来,首先的答案就是共性,人们因为共性而聚集在一起,也因为不同而分离,不同的侧面对应着不同的群体,在这群体内自然会建立起一个交流的渠道,就比如当今的群聊,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至于与世界的认同,这得看你的锚定物是什么,如果你思想上的锚定物以世界为基础,那么你可以找国际社会中的基本认同,通行的法律、一般的规则,在此之上去约束自己的行动,如果你的锚定物是单个国家,那么国家内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等等,就是你需要去共鸣和趋同的东西。
如果你是说对世界的认知,那么我的看法是,世界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当然类似的哲学思想还有很多很多,你可以去看哲学史,那里面有很多哲人对世界的看法,批判性的去看它们,会让你有所获益。
7.教育体系问题
你提到我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大学教育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大学没有建立能与企业需求配套的教育体系,现有的大学教育是落后和轻视实践的,这导致了明显的、大学生人才和企业需求脱节现象。
你提到的“或许是我们对教育的承诺太高了,在讲求终身学习的未来,大学教育应当只是起点”,这个观点是不错的,大学本身应该承担起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这个过程的教育责任,并教授一些基础的思考习惯、社会通则等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当代的社会,从而有一个终生学习的起点。
但是这样的需求,目前的大学是无法满足的,首先大学的时间成本很高,需要花费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而结果却只是教出有一定专业通识、和老旧的社会常识的学生。
更新换代速度极慢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本身就跟不上社会的变化速度,甚至因为内部氛围的熏陶使得学生眼高手低、居“才”自傲,轻视实践导致的与实际工作脱节更是一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综合会导致企业不愿招没经验的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与企业全面的脱节、青年就业率的升高。

无标题无名氏No.60299308

2023-11-24(五)12:43:37 ID: UbPUYrY (PO主)

>>No.60299298
错饼了⊂彡☆))д`)

无标题无名氏No.60300349

2023-11-24(五)14:34:26 ID: UbPUYrY (PO主)

>>No.60299298
就业率-失业率⊂彡☆))д`)

无标题无名氏No.60332848

2023-11-27(一)11:05:11 ID: UbPUYrY (PO主)

还有其他问题要问吗 觉得肥的回答解决不了你的问题的话 大可以指出肥的问题|∀゚
肥很想和各位肥哥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

无标题无名氏No.60336022

2023-11-27(一)16:09:04 ID: 6F3AnvK

肥师好,小肥我看了肥师的文章后对哲学社会学这些产生了点兴趣,请问肥师有没有一些推荐的书籍,等小肥我考完研后就去看看| ω・´)

无标题无名氏No.60337277

2023-11-27(一)18:12:54 ID: UbPUYrY (PO主)

>>No.60336022
本肥在哲学上的学习一直是讲座和原著参半,如果要入门的话,《大问题》是一本肥觉得不错的书,学习其中前两章里讲述的做哲学的方法论很重要。
我看的西哲相关讲座是从赵林的西哲史开始,然后去找一些单个人的原著或者介绍这些著作的讲座。
像三大批判、查拉图、唯识宗、马哲、辩证法、道德经等等这些需要多做思考的,肥是更偏向找原著看,看这些书后,我还参考了很多网上的书解和各种不同的解释,自己做辨析,分析不同主张的合理性和长处,然后做笔记记录下来。
唯独坛经我是看王德峰的讲座,还看了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见解,后来看了他的《寻觅意义》,让我对中哲有了一个较完整和成体系的看法。
我思想上的习惯依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只在写诗时很少的唯心,对于各种哲学的态度只停留在取有用和强思辨这两个方向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新奇感,在情绪较为稀薄的生活中,哲学构成了我情绪上的调剂,让我能够暂时忘记所处的社会现实,去追求更加终极的、形而上的世界,我认为感受这种非凡的生命体验,有利于个人情感的富足,而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更加觉知的活着,我觉得这是我学习哲学后的最大改变。
至于社会学,我更偏向去寻找世界上各个国家发展的故事,并且追究它们演变的原因,并且调查每个决策的内外因素,这让我破除了对政府的迷信,反而有时觉得各国政府不过是大一点的草台班子,充满了臆测和个人判断。
同时我更倾向于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以现实的职业体验,来修正我对社会分工的错误看法,为此我总是喜欢去学习各个职业的专业知识,从而极大的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边界。
在此期间我也没有停止对自己个人的批判,对自身各类思想的勘误和重新梳理,并且拥有了个人的志向和梦想,在工作中坚持劳动者的立场,团结应该团结的人,试图以发展的目光引导我的学生们。
我认为最近对我有启发的思想,是翟东升的民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理论,认为他的思想有经历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经济学上尤为明显,所以我仅选取了其中部分,比如中心-外围理论等,将它们纳入了我的理论体系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停下思考和实践,以及实际的对生活的体验,既然人在这世间,就不应该过多的抽离于世间去空想,比如任何实际的政策,都应该在了解了社会现实和民众需求后去发布,稳定实施,并根据反馈做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其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