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模式 - No.62780429


No.62780429 - 文学


无标题无名氏No.62780429 只看PO

2024-06-17(一)00:14:19 ID:YyouxWT 回应

读书记录串
jp
欢迎大家讨论

无标题无名氏No.62941709

2024-07-01(一)12:00:08 ID: YyouxWT (PO主)

亚里士多德政治模型—近代自然法模型的对立很刻板印象,但是很好用。
有些地方我觉得可以插入一些形而上学,以便表现形而上学如何为近代政治哲学奠基的

无标题无名氏No.62941761

2024-07-01(一)12:03:58 ID: YyouxWT (PO主)

>>No.62941709
仔细想想 霍布斯的自然哲学—政治哲学的关系,可能结合点不在于自然状态,而在于其他地方?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搞得很清楚,只是知道很多学者会主张霍布斯的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关联。可能要读完《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决断》才能搞明白

无标题无名氏No.62942009

2024-07-01(一)12:25:58 ID: J3L9ZC5

好popo多来点和鸟有关的jp( ´ρ`)

无标题无名氏No.62944908

2024-07-01(一)17:21:37 ID: YyouxWT (PO主)

>>No.62942009
没有了噢

无标题无名氏No.63226662

2024-07-27(六)00:32:41 ID: YyouxWT (PO主)

最近没时间看书,随便谈谈。闲了之后有点想重读《无知的教师》
毕竟我想知识分子们的沾沾自喜是一种可悲的疾病,但是问题应该是:如何拒绝这种知识的等级制。知识不应该变成使人高高在上的诅咒。
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尽可能在与人对话的时候少用黑话,尽可能尊重对方的意愿,用对方在现有的条件下经过努力便可以弄懂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但是尽可能少用显得所谓“诙谐生动”的语言,这只不过是在暗中贬低对方的知识水平而已。

无标题无名氏No.63226826

2024-07-27(六)00:46:12 ID: YyouxWT (PO主)

现在在翻译因特网哲学百科全书关于自然法的条目以供自学。如果真的翻译完,可能会贴在这里

无标题无名氏No.63269572

2024-07-30(二)15:55:30 ID: YyouxWT (PO主)

睡前在看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不想看霍布斯相关的,毕竟是毕业论文的题目,拿来当睡前读物多少有点给自己上强度了()

无标题无名氏No.63325936

2024-08-04(日)02:00:21 ID: YyouxWT (PO主)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讨论“善”的部分没有做笔记(其实应该做的)。从德性部分开始
第一卷第13节,德性引论
亚里士多德将善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由此讨论德性的本性。为此必须讨论灵魂的本性,区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植物灵魂与德性无关,动物灵魂对应着道德德性,而理智灵魂则对应着理智德性。
第二卷:讨论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的获得
区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通过教导而产生和发展,道德德性则是通过习惯养成。
接下来讨论德性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的事物不需要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德性不是自然赋予的。但是,德性也不违背自然。自然赋予我们获得德性的能力(潜能),然后这种能力通过习惯加以完善(现实)。(2)德性类似于技艺——不像感觉,我们不是先有了德性再运用它,而是先运用德性再获得它。(3)德性是在好的活动中养成的品性,同样也在坏的活动当中沦丧。注意:与近代规训的区别,更缺乏强制(至少理论上如此);可见《加尔文与现代政治的基础》。
2、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依照它的性质而言是粗略地,不精确的,缺乏确定的技艺和法则。对此我们只能说:过度和不及都会毁灭德性。而且,德性不仅产生、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还实现于同样的活动。例如,我们正是通过培养我们蔑视面对可怕事物的习惯才变得勇敢,变得勇敢了就能蔑视可怕的事物。
另:亚里士多德承认自己讨论对象的不精确性,是极好的。对比康德而言,或许实践理性批判更像是康德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更为精当?
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讨论德性与快乐与痛苦的关联。认为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给出三点理由:
(1)快乐使得我们做卑贱的事情,痛苦使我们躲避高尚的事情;(2)德性同实践与感性相关,每种感情与实践又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则德性也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如惩罚的情况)(3)灵魂在本性上与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情联系。而快乐和痛苦就是这些东西。
但是,追求“不动心”就太绝对了,因为:(1)快乐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因为高贵的东西也会让人快乐(2)快乐根植于我们的生命(3)我们或多或少以快乐和痛苦为衡量的标准(4)战胜快乐是难的,因此更加能显示出德性。
4、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有德性的行为≠有德性的人,要求三种条件:
(1)“知道那种行为”:认知条件(2)“经过选择去做”;“因那行为自身之故而选择它”:意志条件(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没有意志概念,但不妨碍我这么去称呼它)(3)“出于确定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反运气条件。
但是,这些条件是不是太困难了?有的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使得他可以选择无德性的事情的情况,那他便是无德性的人吗?

无标题无名氏No.63331557

2024-08-04(日)17:06:05 ID: YyouxWT (PO主)

话说是真没人进来讨论啊( ゚∀。)算了 就当日记版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