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从职业独立性到官僚系统管理制度浅谈
这其实是一个延伸的选题,在任冲昊对张雪峰的评论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文科相关的职业,在当今中国普遍是缺乏独立性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驳斥不合理的需求,而不是因为有权势者的威逼利诱就改变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有一些延伸的思考,就比如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方式很多是强调经验、熟练,以及由情感而生的,发自内心的表达,似乎极力避免将某种感情和具体的技法挂钩,使教学变得不可知论和玄学,虽然外国的教育方法最终会形成音乐的模板化(如表现典型的史诗、辽阔感的美国电影配乐),但同时也换来了音乐编曲的专业性以及独立性,不再留出给所谓的外行人领导插足的余地。我们常见的外国叙事方式也同样,对某个人的看法更多是“他在那方面在行,所以我们可以信任他”,而不是所谓“虽然你会,但是我可以从高屋建瓴的角度为你指点方向”。
那么第二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我的思考方向是,人情社会的惯性所导致的,对拥有权钱者的心理、审美的迎合,且文科工作者(大部分是公共管理者)的工作普遍是能被替代的,需要与领导建立人情关系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从我的现实经验出发,如果有一个依附于领导的甲方单位工作人员,那么项目工作和开发的偏向,都将向他领导的审美和需求靠拢,而这个甲方工作人员,在其中更多只是扮演了一个掮客或中间人的角色,既没有自己专业的独立性,甚至连人格的独立性也一并丧失了。
在这种基础上,问题来了,假如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增多,一个部门同时由多个领导进行管理,那么在这种以迎合领导为主的工作方式下,究竟要迎合哪个领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呢?这就势必引导企业在人情关系而不是技术实力上多下功夫,并导致技术人员的地位下降、薪资下降,甚至被排挤出企业,与销售人员的薪资对比也会让他们困惑,为什么我做了最多具体的工作,反而只获得了这么一点待遇呢?
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最终会导向企业技术实力的下降,甚至偌大一个公司都没有技术部门,并暴露出官僚系统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及其臃肿低效的行政效率,复工次数多、不讲具体道理的做事效率,在这之上会滋生出诸如腐败和政企勾结等等弊病,最终整个国家的技术实力都将倒退,从而在各种技术竞争中取得劣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非常具有专业性质,让领导完全看不懂的工作,才能保有自己的尊严和待遇,而研究者往往没有研究前景,因为在部分领导眼中,不能持续变现的研究不如不研究。
我们在中央汇集了大量精于政治斗争的权势家们,却鲜少收录那些能指出行业前景、了解当前当时行业各种细节的、有探索精神的研究者们(科学院等的研究者往往过于老化,因为不参与市场竞争失去了技术优势),给研究者们的所谓优待也很粗犷,那就是发钱,然后这部分钱去做了什么呢?部分的渴于资历的研究者们,于是开始在已经有的道路上,用各种定语包装好的“突破”,给自己的资历加上一笔,更有甚者,无法解决的部分直接从外国引进设备,通过逆向工程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一个个“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官僚系统所能发挥的资源调动优势基本没有,因为领导们自己也看不懂技术,根本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协调合作,一个非常讽刺的例子就是,某个本土企业长期出口给外国的成熟部件,居然在国内需要寻找一番,才能被“发现”出来。
在我国历史中常说,英明的有远见的领导能够看出行业的未来态势,从而对局势和方向做出判断,但领导也是人类,根本无法做到尽知尽占,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上,往往表现的相当粗糙,最好的处理方式反而变成了“给足预算”和“放手不管”,而无法准确描述自己需求的政府更是让项目经理们一头雾水,基于领导地位的特殊性,反复多次的确认需求更是天方夜谭,而下属往往缺失自己的动力和独立性,也处于模模糊糊的阶段,这样怎么能做好项目呢?
体制内主要和企业、具体行业进行对接的公务员们,应该在市场调研中了解当前行业的各种标准,通过接触不同企业而获得前沿的技术辨识力,并且由此获得自己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我更希望单独列出一个职位给那些了解行业且愿意学习的公务员们,而不是在所谓专家列表中,找那些靠资历和职称上位,连自己的专业性都不能与时俱进的专家作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