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城镇化趋势分析与闲散思考
一个地区为什么会吸引你留下?
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向是气候,良好的气候会让人身体健康,心情适宜,第二个方向是基础设施,当地商场和游乐设施等的多少,营商交通环境如何等,第三个方向是情感上的眷恋,比如家乡,比如祖籍,以及当地的一般居民素养,主要是那些在文化中被中国人称为根和家的东西。
而现在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中央拨款到乡镇或者地方,乡镇拨款普遍使用不完,钱在机关中空转,也不可能一口气都投给一个乡镇企业,而由此带动当地的消费就更无从谈起。
旅游是吸引城镇人回乡的体验卡,如果能长留家乡,就能降低城市的负担,最近还有一个政策,鼓励退休人员返乡养老,也是体现之一。
任何社会中的偶像化人物,都将随着偶像本人的死去而趋于庸俗化和木偶化,甚至被神化。
但不得不提起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也只能是人,对人的神化和偶像化都是荒谬的,也不应该以此获得宗教或精神上的满足,而是向自己的心寻求安定和满足。
最近大家的生活都不太好过,经济下行,贸易萎靡,美国还抱着经济炸弹,日本又明目张胆排出核废水。
我有时会想,所谓日美韩三方会议,会不会就是为排放做的铺垫,以曾经冷战一样的姿态,引人投鼠忌器也好,吸引关注重点也罢,我只是在意,美国霸权的逐渐衰落,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收敛自己的爪牙。
舆论战甚嚣尘上,也许大家有一双慧眼,有战略定力,能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可是家人呢,朋友呢,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明白国际关系的就里。
我更是害怕青年一代被舆论宣传荼毒,从06年开始,一直到12年,公知横行的时代构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许多的反智言论,当时却能取信我身边的很多很多人,甚至堂而皇之的化成刊物粉墨登场。
我不清醒,也是百万群氓中的一个,当时代的思想已形成趋势,任何在其中的个体都会被裹挟着认同,当时代更替时,未能适应新思想的人就如同搁浅的海鱼,只在干涸和怀念中相濡以沫。
哲学中有一个观点,一种你没有办法接受的哲学,正是你世界所未触及的一面。
我们活在墙内,舆论上的对手不仅有外国的势力,还有或许为了生计的我们的同胞,有时候听到出租车上的电台,那些蕴含着情绪导向的新闻,听起来真的很荒唐,就好像我们开了民智,却又不愿意民众过于智慧一样。
用繁重工作去缩减群众的视野,用情绪导向去麻痹群众的心灵,用资本趋利而所附带的那些糟粕去焦躁群众的思想。
社会问题有很多都亟待解决,而不是只为了消费大张旗鼓,对外事我们不必反思,就事论事,采取措施,惩戒分明,对内事我们也要尝试安下心来,变得更好。
思想上的工事还未筑牢,西方带来的洪水就早已经抵达,风雨飘摇中,总要找到自己的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