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就有所耳闻,本来应该不会去读的,因为对文学史越来越没兴趣了。先前读了《冷战与学术》才想着看看。文学史还是很适合没事闲暇的时候,掏出手机翻一翻,别的书很难这样用碎片时间。
先说评价吧,如果能不管反共立场和对西方认爹,不失为一本不错的试图纯粹文学的文学史。但至少我没法不管这些。
夏志清的评判标准大致分为:①人道主义②宗教感③内心世界的探索④优秀的讽刺。我对第一条有些思考,其他的脑子空空,不提。前段时间看的一个名为“为什么高大全是对的—一种反人道主义建构”的杂谈,启发了我对前三十年文学的理解。他对这样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评价为,超现代而非前现代,主要来源于其反人道主义特点。如果按人道主义来的话,则会有立体的地主(善良的可能性)立体的共(残暴的可能性)。我以前只会认同这样写了一个更真实的人,现在只会警惕是否是新的意识形态。老实说,这个反人道主义让我想到了阿尔都塞,其理论强调反对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虽然我知道其提出的现实背景是苏共二十大),在这个意义上按伊格尔顿的“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套在文学上吗?马舍雷对讲其理论放在文学批评上,有提到反人道主义能否坐落在文学上吗?(暂时不知道,似乎没译本也没学术热度)在非左派的理论语境下有反人道主义吗?我还不清楚。
我以后想考察人道主义何时大规模出现在文学中?其价值何时为何被发掘?是否来源于模仿说(还原真实的世界)?至少其不是中国传统叙事的主流。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此评价体系有没有影响了作品选取,又组成了历史?在现代社会下,单看人道主义在文学中是否有政治的可能性?
这些我都不清楚,仅是一些不成熟思考。可以确定的是,考虑反人道主义时,必定是谈及政治的。时隔半年,我的观念已经从“政治不该大于文学”变成了“文学是意识形态,无论如何逃不掉政治,政治在哪都是大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