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懒得看上面的废话,拉到这里
2.故事梗概的初级公式
先贴模板:
>在一个“停滞=死亡”的边缘时刻,一个有缺点的主角,将我们带入第二幕衔接点;但是在剧情发展到“中点”时,主角必须领会这部剧本所表述的“主题”,在主角“一无所有”之前。
这贴合了斯奈德“节拍器”理论,其中有一些他理论特有的名词,有一些是剧本创作的通用名词。我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它们。
>“停滞=死亡”:(这里我用另一位作家的理论来解释)设定一个危险的“死亡时刻”,给予主角一个必须行动的强大动力。
这里的“死亡”除了物理意义上的,还可以是“职业生涯的死亡”、“人际关系的死亡”、“心理健康的死亡”等等——比如“面临停职的警察”“父女关系破裂”“断药后的精神崩溃”之类。
>在……的边缘(时刻):和“死亡时刻”结合,为的是表明主角已经一只脚踏空站在了悬崖边缘,在动力之外再增加一个“压力”。
它们组合在一起,通常还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主角处于什么局面、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通常也会在故事结局时发生180度反转。比如“今天就要被上司辞退的落魄职员”就是一个经典的“死亡边缘时刻”(题外话,在电影里,故事结局通常是“死亡边缘时刻”的简单反转,比如主角成为了一名“挽救落魄下属的光彩照人的老板”。网文小说里,可以进行一定的夸张进化,但对应的地方不会改变,比如主角成为了一名“拯救受难百姓的光明主神”云云)
>有缺点的主角:不要设计一个完美的主角,我们不是在写圣经旧约或佛陀传。读者都是凡人,没有凡人会把自己代入一个完美无缺的神,或者和祂们产生共情。
(具体会在设计角色那部分详谈)
>“第二幕”和“第二幕衔接点”:这是西方剧本创作的一个通用名词,一般存在“三幕式”和“四幕式”两种模式(后者是将前者的第二幕拆分为第二幕上和第二幕下,可以勉强对应我国的“起承转合”理论)。其中“第二幕衔接点”是剧情从第一幕进入第二幕的标志性事件,又称为激励事件/推进事件,是主角不得不卷入冒险世界的事件。
在网文里,如果这个故事梗概是应用于开头前三章或前五章,那么这个“第二幕衔接点”,就应该是我们引诱读者进来的简介部分,通常是主角觉醒金手指或用金手指装逼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