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模式 - No.50603768


No.50603768 - 文学


无标题无名氏No.50603768 返回主串

2022-07-20(三)14:37:31 ID:ZnQRwoD 回应

岛民们有没有对拉康派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呢?
最近拉康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但多是伴随着一些艰深难懂的术语,加上国内与拉康相关的书籍也比较少,这就给入门拉康带来了一些困难。
上日亚找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读完觉得相当流畅且易读。于是决定翻译过来放到岛上,作为翻译练手,也给新岛做一些内容贡献。(毕竟看了几年岛都没怎么发过串)
之后大概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更新,翻译到哪算哪,应该会坚持把整本书译完的。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1330868

2022-08-17(三)15:10:20 ID: ZnQRwoD (PO主)

◉父亲将享乐禁止

获得原初的满足时,孩子还不是人类。因为他还不持有人之所以为人所需要的能指,与使其发挥作用的〈法〉。确实,与母这个〈他者〉相遇时也与能指相遇了,但他还缺少〈法〉,没有作为能指被构造化(「◉从属于母之法的主体」)。

正如上一章所述,为了能够获得〈法〉,象征的父(〈父之名〉)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父の名〉的导入」)。而围绕象征的父,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历得以发生。

在本章的论述中重要的是,经过俄狄浦斯的过程得到〈法〉时,超脱于〈法〉的享乐就已经失去了。换句话说,俄狄浦斯情结起到了让孩子远离享乐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父亲将带来享乐的〈物〉从象征界中排除出去】。孩子接受(象征的)父所司掌的〈法〉,且由于(现实的)父所实行的阉割,孩子被命令放弃享乐,〈物〉就被孩子所生活的象征界中排除出去了。

而被排除出象征界之外的〈物〉,就在实在界中被发现了。享乐被放逐到实在界的〈物〉那一侧去了,象征界与实在界之间被设下障壁。由此,享乐终于成为了不可能之物。

经过俄狄浦斯情结,人将危险的〈物〉排除并隔离出去。可以说【俄狄浦斯情结就是让孩子设定一个针对享乐的安全装置的过程】。

无标题无名氏No.51330889

2022-08-17(三)15:11:01 ID: ZnQRwoD (PO主)

◉〈那时的满足〉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大多数的主体都没有充分地通过俄狄浦斯情结(「◉恰如其分的坏人并不存在」)。因此,人会想着【打倒(想象的父),取回失去的享乐】。不断地接触直接的享乐是致死性的,父将其禁止,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以安定。

如此看的话,这样的感情确实是不太合理的。然而,我们并非根本上合理的存在,这是精神分析给我们带来的教训的一个代表。正因此,我们无法从这样的感情中脱离出来。

实际上,我们容易想着【现在和小时候的那种满足真是没法比啊】。于是会想【现在那种满足已经消失,只剩下不幸了】,希望着【要做些什么,取回那时闪闪发光的生活】。

所谓的怀旧,就是这样产生的。感到小时候有着闪闪发光的生活,是因为那里(被认为)有着失去的享乐。如果再进一步,认为想象的父妨碍着那些闪闪发光日子的重新回归的话,就产生了阴谋论(「◉恰如其分的坏人并不存在」)。

然而不论主体如何愿望,「那时的满足」已经不再回来了。那是在死亡之前都不能取回的东西。

反过来说,如果死了,也许能够取回。正因此,我们被死亡冲动所驱使,为了取回【那时的满足】不惜赌上性命。

经过俄狄浦斯情结,〈物〉也还没有消失。它时常会再次出现,将主体诱入死亡的享乐中。其表现在如前面所说的奔牛节当中。

然而即使被这样的冲动所驱使,也没有什么好处。赌上性命去追求享乐,也许能够得到享乐。然而,那几乎是那个人将死的时刻了。拼命地追求享乐意味着破灭。

满足不会再次回归,这是构造上的不可能。不承认这一点,破罐子破摔,【因为有人妨碍所以无法获得享乐】产生这样阴谋论式的憎恶,我们还是不要这样,人生才能过得更加轻松吧。这正是阉割(「◉阉割──接受菲勒斯的缺失」)所教给我们的东西。

......说这话总有些消极,知道了【享乐不能取回】会让人有些绝望吧。然而,这是构造上的真实,是不得不说的。

精神分析是不会提出【如果能接受某个东西的话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变得幸福】这样的口号的。如果提出这种口号,那就与可疑的宗教和自我启发讲座没两样了。

不如说,在知晓【没办法的事情就是没办法】后产生出的某种东西身上下赌注,这才是精神分析。这个【没办法的事情就是没办法】,正是阉割的本质。然而我们即使脑子里明白,却不太能接受【没办法的事情就是没办法】。不论如何,我们非得获得不可能之物不可,一跃而起,赌上人生。然而,如果认为赌在不可能之物身上就好,那就大错特错了。

无标题无名氏No.51330909

2022-08-17(三)15:11:32 ID: ZnQRwoD (PO主)

◉享乐完全无法取回吗

那么,讨论已经进入后半场了。对此前的论述进行总结的话,那就是【〈物〉已失去,被放逐至实在界,因而享乐是不可能之物】。这符合拉康六十年代早期的论述。

特意标出【早期】,正是你所想的那样。因为在六十年代后期,拉康关于享乐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呢?为了对此进行说明,之后我们来看看关于新的享乐的看法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前所做的论述就是错的。也就是说,原初的享乐已经失去,这是确确实实的。

然而,我们再想一想。享乐失去之后,就不会再次回归了吗?享乐只能凭借〈物〉的体验得到一次,这之后获得享乐的可能性就完全没有了吗?

如果是此前所见的六十年代早期的拉康,对这些问题都会回答【是的】吧。【被死亡冲动所驱使,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确实也许能够获得享乐。然而平淡地度过日常生活的人们,在无意识里盼望着享乐,然而实际上没有获得过享乐】。

但是,【死亡冲动的满足】,真的只是兴奋于奔牛节的那一小部分人的事情吗?似乎,平淡度过的日常中,也是有着〈小的享乐〉的吧——六十年代后半叶的拉康,开始深入有关这种〈小的享乐〉的讨论。

无标题无名氏No.51330939

2022-08-17(三)15:12:49 ID: ZnQRwoD (PO主)

◉从「〈物〉的享乐」走向「对象a的享乐」

比如说吸烟。吸烟的危害正如各种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并且其所带来的经济上的负担也绝不轻松。吸着香烟,不仅不能摄取营养,还会升高患癌症或其他疾病的风险。

抽烟的话就知道,如果是想尝尝烟草的味道的话,一天抽个十根左右就完全足够了。如果抽的再多一点的话,头会变得很痛,会变得倦怠,总之有许多缺点。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一边咳嗽一边将几包烟都吸个干净。

只能说其中有着死亡冲动在作用吧。同奔牛节与毒 品等相比,吸烟所带来的死亡风险确实要小。然而,已经觉得不快却还忍不住继续抽烟,这是用快乐原则所无法解释的。

如此一想,死亡冲动这种东西出人意料地可以说是运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确实最近吸烟者明显减少了,然而除了烟草,还有比如说,每个星期吃很多次高卡路里的拉面,不断重复着酩酊大醉与宿醉循环往复的生活,这样的人有很多。这种〈小的死亡冲动的满足〉一类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有吧。

这说不上是〈物〉的体验。然而,这也不是完全没有享乐的状态。这样的话,这其中就有着某种,失去的〈物〉的残骸一般的东西在作用着吧。虽然没有〈物〉那么强烈,但其中的力量还是有着残余,是〈物〉的余震那样的东西吧。

这样的〈物〉的残渣,拉康就称作【对象a】。{*2 继〈物〉一词之后,又来了对象a这个不怎么耳熟的词,但其由来说来话长遂予以省略。不过请将此处的小写字母【a】与L图中的表示小写的他者的【a】看做两种不同的东西。其实其原本是表示小写的他者的,但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过程,就变成了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意思了。}正如前述,〈物〉的享乐,一次之后就失去了。然而,在这之后,享乐并不是就全部消失了。作为〈物〉的享乐之残渣的对象a的享乐,尚且剩了下来。

对象a的享乐,不是〈物〉的享乐那种直接致死的东西。然而其中存在着一些过剩,将主体一点点推向死亡。

我们一边平常地获得对象a的享乐,一边过着每天的生活。因此死亡冲动,以及冲动满足之享乐,绝不是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东西。

无标题无名氏No.51372955

2022-08-18(四)23:08:29 ID: ZnQRwoD (PO主)

>>No.51372273
摸了( ゚∀。)
不知道是落枕还是受凉了,脖子和肩膀很酸,坐一会儿就很难受
明天多译点,应该这两天就能译完了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282

2022-08-20(六)09:53:15 ID: ZnQRwoD (PO主)

>>No.51373872
(=゚ω゚)=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310

2022-08-20(六)09:53:59 ID: ZnQRwoD (PO主)

◉欲望指向〈物〉──冲动与欲望②

有关于对象a的享乐,还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对象a的享乐,是作为取回失去之〈物〉的享乐的指针而作用着的东西。而对象a所依附的欲望的形式被称为幻想(phantasm)。

为了让您能够理解这个论述,我们必须首先对欲望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关于欲望与冲动的差异,已经在「◉冲动与欲望的不同」中阐述过了,在此我想说明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欲望与冲动的性质是正好相反的。欲望是遵从〈法〉的,而冲动是外在于〈法〉的。冲动的满足称为享乐,而欲望总是指向〈别的东西〉,所以不可能得到满足(「◉欲望指向别的东西」)。

然而,即使如此,两者还是有着某种共同的根源。

那就是〈物〉的体验。先说结论,在欲望的根源中所存在的是,取回〈物〉之享乐的欲望。也就是说欲望因〈物〉之丧失而起,其最终目标是再次取回〈物〉的享乐。

欲望不可能满足,是因为〈物〉的享乐不可能被再次体验。欲望发现新的对象时,我们会期待【获得这个东西的话,也许〈物〉的享乐就会回归】。然而即使获得了那个东西也无法得到享乐,因此欲望没有被满足,从而去寻找下一个〈别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断地被反复。

总结来说,欲望的目标就是冲动的满足。如此想来,欲望是在冲动之中被推动的。欲望应该说是一种第二性的东西。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319

2022-08-20(六)09:54:21 ID: ZnQRwoD (PO主)

◉不要在欲望上让步

既然这样,那两者有什么差异呢?

冲动,不顾一切向着〈物〉之享乐冲锋。然而欲望虽期望着得到享乐,有时也会避开享乐。

欲望追求着〈物〉的享乐。然而同时,欲望又遵从着象征界之〈法〉。而象征界的〈法〉就成了〈物〉的障壁。

因此欲望将追求〈物〉的意志当做是错觉,遵从着象征界的法律,追求着【回避自己的真实感情】与【自我安慰】。它倾向于放弃冲动的满足,与象征界之〈法〉达成妥协。

假设你正欲望着什么。可是,那真的是你想要的东西吗?不如说是为了回避对【虽然很想要但无法得到的东西】的关注,所以其他本不想要的东西才变得有魅力了吧?然而得到那样的东西,只是徒增空虚罢了。

不论如何努力达成妥协,追求享乐的意志是不会消失的。〈物〉像负债一般如影随形。获得自己其实并不想要的东西时的那份空虚,正是因〈物〉的负债而生的感情。

因此拉康才说,不要在追求〈物〉的欲望上让步。那并不是在宣扬要在死亡冲动的驱使下速速去死。那只是【不要忘记自己追求着〈物〉,不要从中逃离】的意思。

无标题无名氏No.51385340

2022-08-20(六)09:55:05 ID: ZnQRwoD (PO主)

◉象征界的〈法〉与欲望的〈法〉

虽然都称作〈法〉,但其实有两种〈法〉(接下来的论述是已经在一九六零年的阶段中完成了的东西)。

其一是象征界的〈法〉,这是为了远离〈物〉而设下的障壁。然而欲望还有着它固有的〈法〉。这个欲望的〈法〉,与象征界的〈法〉相反,是以追求享乐为目的的〈法〉。

前面说过【欲望遵从着〈法〉】。然而在此欲望遵从的是象征界的〈法〉,还是欲望的〈法〉,这是一个大问题。遵从前者,就意味着欲望妥协了,让步了。【不要在欲望上让步】,也可以说是【不要因遵从象征界的〈法〉,就忽视了欲望的〈法〉】的意思。


比如说,你谈了个女朋友。你和她很合得来,逐渐地你开始想着和她结婚。然而这时你发现一个事实。她在与你的公司有竞争关系的某个公司担任要职。和她结婚的话,你就不得不辞去工作了。然而你在公司里非常活跃,公司基本是靠你一个人撑起来的。如果你辞掉工作的话,会给很多人带来麻烦,公司或许还会破产。到底该怎么选择才好呢......。


在此如果你选择与她分手,留在公司里的话,之后一定会后悔的吧。【和她恋爱是我个人的问题,然而如果我辞掉工作的话,大家或许会流落街头。所以没办法只能这样做】即使说着这样的借口,然而下班后的寂静,会让你泪流不止吧。

在此你遵从了某种〈法〉。也就是【不能因为个人理由给他人带来麻烦】这样的规则。由于遵从了这个〈法〉,你后悔了。

因为,还有一个〈法〉被忽略了。那就是【一定要和她结婚】,你的欲望之〈法〉。

确实你也许几乎不可能选择她。然而即使如此,像是自己背叛了什么一样的那种罪恶感,是不会消失的。以此为基础,你也许会苦于神经症的症状。

像这段故事一样遵从象征界之〈法〉而放弃欲望之〈法〉的话,一定会后悔的。这种后悔会以罪恶感的形式出现。根据精神分析,罪恶感的起源,就在于人放弃〈物〉之后的悔恨。

因此当你被迫在象征界之〈法〉与欲望之〈法〉中二选一时,不选欲望之〈法〉的话,罪恶感一定会向你袭来。

......但是,这个例子是非常易于理解的东西。可是实际上,欲望之〈法〉是无意识的东西。因此,即使遵从象征界的〈法〉,追求着仅是妥协产物的对象,本人也是不太能注意到的。

为了不被根源性的罪恶感所苦,就需要面对自己的欲望之〈法〉。然而那就意味着要面对自己的无意识。为了能够彻底达到这个目的,还是需要有精神分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