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无名氏No.51646278 返回主串
2022-08-30(二)21:04:23 ID:ZnQRwoD 回应
拉康派精神分析翻译串再开!
这是前一本书《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No.50603768
虽然看的人不多,不过无所谓了,主要是自己想译。
这本书叫做《拉康入门》,比起上一本畅销书式的亲切文风,这本论述风格更加理论性。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的内容更加深入,主题也更加广泛而全面。个人感觉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话读起来会更加舒适,但作者优秀的解释与编排使得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拉康的读者也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
因为开学了,时间可能不会太多,这个串的更新会相当不定期和比较缓慢。而且本书内容比较难,有部分直接接触了拉康的原著,而要译好拉康的原文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而且是法语译成日语再转译,很有可能译出来不知所云(而且我有的地方也没看懂),所以这部分我只能尽力而为。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1897679
2022-09-10(六)13:30:46 ID: ZnQRwoD (PO主)
在一九四九年的论文中,想象的关系是位于中心的。而他以动物行为学等等为参考对想象性的东西进行说明,这是他以实在界为基础的唯物论的努力。而且,与此同时,关于与自我之原形即他者的映像的同一化,使用的是弗洛伊德的原型(imago)这个概念,这个原型(imago)是作为一种包括了想象界和象征界两个领域的东西而发挥着其作用的,这两个领域之间还没有被区分开来。然而,在此使用L图来解释镜像阶段,因而想象界与象征界是泾渭分明地区别开的。
在这篇论文中,与原型(imago)相并列的重要的概念,还有分裂的身体形象,有关于此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关于人类婴儿的未成熟性的Bolk的胚胎化学说来说明。这同样也是因为他的唯物论的考量,但在之后这个胚胎化学说的考证就被舍弃了。他的解释变成了:人类在原初时具有神话性的完全性,但孩子在进入语言的世界之后就失掉了那个完全性,身体被置于分裂的映像之下。这在之后会详细说明。
本章本来应该首先关于在拉康的教育活动中将想象界置于重要地位的时代的理论展开进行说明的,但人类世界还是由语言而构造起来的,在其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映像的世界,因此不可能将范围限定于想象界来处理主体。因此,在此不得不在最小的限度上触及象征界。有关象征界,将在第二章将其作为中心进行论述。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在这个时代中与镜像阶段并列的,作为拉康教育活动之基础的理论要素的另一个主题要讲。那就是有关时间的思考,在拉康的理论性构建的全体中都具有着重要作用。说到时间,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时间与空间被看做是直观的先天形式。镜像阶段是在空间中对映像的把握的问题,再加上在此之后所要处理的有关时间的理论,也许可以说就组成了拉康的先验感性论。
无标题无名氏No.51919372
2022-09-11(日)09:59:54 ID: ZnQRwoD (PO主)
时间理论
在精神分析中,时间不是直线流动的。
过去预知性地把握未来,未来溯及性地决定过去。在镜像阶段中,尚未整体把握自己身体的婴儿,通过在镜中映照出的自己的映像,预知性地把握了自己身体的未来的统一。还有,这个统一起来的映像在别的时间段被看见时,会溯及性地使之回想起自己的分裂形象,陷入不安的境地。也就是说,在此现在、未来、过去相互交汇。
拉康在一九四五年,在美术笔记日志上发表了一篇称为《理论时间》的小论文。在该论文中,他举了“三个囚徒的谜题”的例子,展开了时间的辩证法。
三个囚徒
三个囚徒A、B、C被叫到监狱长跟前,狱长给他们出了个谜题。
“这里有三个白色的圆和两个黑色的圆。选出三个贴到你们各自的背上。你们能够互相看到别人的背上所贴的标记,然而却不能直接看到自己背上贴的是什么。并且,你们也不能相互告知。能够基于理论思考,判断出自己背上所贴标记的颜色的,请立刻离开房间。最先离开房间,且能够给出你的理论说明的人,就能够被释放。”
三个囚徒的背上,全部都是白色标记。
无标题无名氏No.52042750
2022-09-16(五)21:31:21 ID: ZnQRwoD (PO主)
【解答】
三个人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一起走向了出口。他们分别是这样考虑的。
“在我(A)的面前能够看见两个白色(A->B○ C○)。
如果我(A)是黑色的话(A●->B○ C○),其他两个人,就会像下面这样想。
1——我(B)的眼前有一个黑色、一个白色(B->A● C○)。
2——如果,我(B)是黑色的话(B●->A● C○),C的面前就能看到两个黑色(C->A● B●)。黑色只有两个,因此C立刻就能判断出自己是白色(C->○A● B●),应该就会立刻走出房间。然而C并没有走出房间。
3——看到C没有立刻走出房间的B,自己是黑色这个前提就被否定了,他应该就能得出自己是白色的结论并走出房间。B和C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因此他们两人应该同时行动,但因为A是黑色这个前提错了所以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4——我(A)注意到自己是黑色的这个前提是错的,判断出自己是白色。
5——A、B、C三人处于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因而B与C两人应该也会得出相同结论,判断出自己是白色。”
A、B、C三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得出这个结论,因此三人一起走向出口。
【考察】
这个解答,所基于的理论是,如果看见两个黑色则结论毋庸置疑,看见两个黑色的人能够立刻得出判断并走出房间。在2的状况下,每个人看到其他两人没有立刻下结论的犹豫的态度,以此作为判断的基准。最后三个人一起走向出口,但在三人开始做出同样的行动时,各自的判断就开始动摇了。对A来说,B、C是自己的推论的对象,其判断是因为B、C所采取的实际行动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B、C的犹豫成为了A的判断基准,但B、C开始行动的时刻,这个判断基准就没有了。
与A一样,B、C的判断也开始动摇,开始行动的三个人暂时停止行动,开始进行再次考察。结论还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A是黑色的话,B、C应该就不会犹豫。至少,会比自己先出发。
这个理论是由三个时间所构成的。
(1) 注视之时刻
如果面前有两个黑色,则我是白色。这是一眼就能被判断的瞬间性动机。2x黑=1x白,这是最初的已知条件,以此为基础推论才能够进行。
(2) 理解之时间段
如果我是黑色,那么另外两个人中的某一个肯定会发觉自己是白色。这是主体通过别人来进行推论的时间段,是被对象化的时间。如果,我是黑色的话,其他两个人会毫不犹豫地走出房间,所以从他们的犹豫来看,我是白色。这里需要的时间,最短是近于注视的瞬间,最长不确定。
(3) 结论之时刻
我A从其他两人B与C不动这个事情中,得出自己是白色这个解答。
这时,我察觉到,如果其他两人比自己先作出判断,开始行动的话,我的结论的前提就失去了(因为,我的判断基准是其他两个人的未判断)。我被焦躁所驱使着。在此,我慌忙地得出结论。这是结论之时刻,如果放过这个时刻就无法得出自己不是黑色这个结论。在结论之时刻如果还停滞于理解之时间段中的话,就会失去在理解之时间段中得出结论的时间。因此这个焦躁,与问题的性质无关,而是理论性时间的紧急性。在焦躁切断时间之时,主体到达自己的真理。
所谓判断,是主体的行为。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基础,从而达成确信。而这个行为的原因是焦躁。然而,这个确信却并非是被确证了的东西。A决定了自己的确信,向前踏出一步的时候,其他两个人也作出同样的行动。其结果,确信开始动摇,犹豫开始产生。每个人的决定的基准,在于他人的犹豫。因此,他人的行动的开始,会动摇自己的确信。在同一个理论的作用下,三人同时重复了第二次犹豫。在此,我们能够看出最初所辖的判断是预知性的东西。三人被迫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再度考察,但这次只需再次运用主体性确信的结果就能够得出答案了。也就是说,第二次的犹豫,显出了其作为犹豫的证明的意义。
如此一来,主体的判断的理论就完成了。
——主体被焦躁所驱使,作出行动。这个决定,是预知性的确信。
——行为完成之后,溯及性地证明了其正确性。
所有的确定性判断都是一个行为,只有凭借行为,主体才保证了自己的确信的正确性。
无标题无名氏No.52043178
2022-09-16(五)21:49:38 ID: ZnQRwoD (PO主)
“理论性时间”的论文,是在L图画出来以前所写的,但通过这段文本,能隐约看出L图的表现。主体在想象性的他,作为他者的另外两个囚犯之间进行投影,在a-a‘之间往来数次,但它察觉到要达到自身的真理——这是监狱长-绝对的他者(A)的信息——就要求主体性的行为。行为完成后,才能够得到对自身的真理的确信。这是令人吃惊的结论。因为,一般认为,真理作为真理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东西,但从这个理论来看,行为产生真理。
有关行为的问题,在L图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表现,但这段文本表现出了在L图上行为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精神分析将主体作为研究的问题。主体通过行为才得到表现。还有,行为在分析中,是采取各种形式来表现的。acting out,失错行为(过失),一种作为passage à l'acte(作出某种行为,这里是行為に走る,通常指失足作出不好的行为)的自杀举动,还有在分析的终结问题中,行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段文本,作为处理行为这个概念的文本,是拉康的早期、一九四五年所写的东西,但在后期它也没有失去意义。拉康在最后的研讨班之一(一九七七年,也就是三十年后)中,选择了理论时间的第三个契机,“结论之时刻”作为主题之一,从中也能够看出这段文本的重要性。
无标题无名氏No.52068423
2022-09-17(六)22:48:52 ID: ZnQRwoD (PO主)
拉康将这个理论称为一个诡辩(Sophisme),而这里确实包含着一个诡辩性的要素。这个谜题的前提是,在最开始三个囚犯就置于同等的理论状况之下。也就是说,无视了每个人的个人的理论能力的差异,将他们看做是对所有东西会作出相同反应的东西。此种状况是纯粹理论性的,对其能够进行一种算法性的计算。在同样的条件下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各个囚犯就像是以计算机为心脏的机器人一样,在给出条件的瞬间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计算,三人经过相同的时间得出结论,一起朝着出口移动。其中没有一丝犹豫,也绝不会停下来。
那么到底在何处,主体性因素——疑惑、迷茫、踌躇、焦躁、行为开始出现呢?
A开始达成预知性确信的时刻,其他两人也开始行动。A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而这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顾虑:如果另两人为了理解所花费的时间与自己不一样怎么办?两人如果作出了错误的理论推断怎么办?
也就是说,拉康在此处,引入了主体性的差异的可能性。
“理论时间”所含有的疑点就在此处。从纯粹的理论中,主体如何才能产生?这大约是启发了我们这样一件事,即我们不是以计算机为心脏的机器人而是人类,即使将纯粹理论应用于人身上,在某处也会有着无法被其所应用的未知的x产生。
在此我们直面着主体的问题。
在“镜像阶段”的开头,拉康论述说精神分析式的经验“将我们与直接来源于我思(cogito,我思,自我意识)的一切哲学对立起来”。此处我思所指的是被心理学化了的笛卡尔的自我。这样的自我是自律的,具有实体的,统一的意识性主体,自己支配着自己,是统合各种精神性功能的中枢机构。简单来说,就如同住在脑子里,控制着身体的小人一般。也许会认为这样的主体已经在哲学上被否定,对所有人来说都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实际上甚至在现代,脑科学家在研究大脑功能时,有时不知不觉就会假定这样的主体。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大脑是由诸多模块所组成的,而这时如果我们假定在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中有着某种特权性的审判机关在行使对全体的统合的职能,那就是在假定这样的主体。这种对具有自律性的心理学的主体的预设并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