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无名氏No.51646278 只看PO
2022-08-30(二)21:04:23 ID:ZnQRwoD 回应
拉康派精神分析翻译串再开!
这是前一本书《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No.50603768
虽然看的人不多,不过无所谓了,主要是自己想译。
这本书叫做《拉康入门》,比起上一本畅销书式的亲切文风,这本论述风格更加理论性。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的内容更加深入,主题也更加广泛而全面。个人感觉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话读起来会更加舒适,但作者优秀的解释与编排使得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拉康的读者也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
因为开学了,时间可能不会太多,这个串的更新会相当不定期和比较缓慢。而且本书内容比较难,有部分直接接触了拉康的原著,而要译好拉康的原文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而且是法语译成日语再转译,很有可能译出来不知所云(而且我有的地方也没看懂),所以这部分我只能尽力而为。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3304605
2022-11-08(二)13:49:00 ID: ZnQRwoD (PO主)
哭泣声
在弗洛伊德有关心理构造的第一次体系的理论尝试《科学心理学大纲》中,他尝试说明人类的心理装置的形成过程。他是优秀的神经学家,用当时无人在用的神经元的概念作为工具,来构造一些问题。现代的脑科学很发达,研究大脑构造时,不得不将神经元考虑进去,因而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尝试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然而,不能将这次研究单单看作是现代脑科学的先驱。他终归是为了研究神经症的症状与梦这样的与主体性的论域相关联的问题,才提及神经元的,不能把他与像脑科学那样排除了主体性的客观性论域看作是同一种东西。最终,他认为这次尝试是失败的,把这次尝试性理论雪藏了。然而,由于历史的偶然,这个文本经历时代的变迁留存了下来,并得以面世。这对精神分析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这是因为,虽然弗洛伊德自己把它看作是失败的作品,但其中却记载着弗洛伊德到末期为止的理论建构的基础。
在这次尝试性理论中,他认为,幼儿原初的不可能独立生存的性质{自立不可能性}是组成人类心理经验之根本的东西。拉康看到这篇论文大概应该是写出镜像阶段那篇论文之后很久的事情,但是拉康自己也在《镜像阶段》中将刚出生的孩子的不成熟性置于理论的重要位置,这绝不是偶然吧。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遭受内在性紧张的幼儿,最初的缓解紧张的手段就是,通过情绪表达、哭泣声这样的肌肉运动等等的内在变化,来解除紧张。然而这种紧张是因肉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单靠内在运动无法使之缓和。这只有通过处于外部的人给出具体性的回应才能够得到解决。具体来说,就是给孩子喂奶等等,回应孩子的生存需要的一些行为,而对刚出生的孩子来说,这是绝对无法单靠自己来解决的事情,母亲这样的<他者>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自己的需要被<他者>满足,这是人在人类世界中的第一次满足体验,这个内在紧张的放松方式对于决定主体的心理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称之为相互理解的经验,同时它作为主体最初的满足体验也是后来的行动的指标。
拉康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哭喊声与满足体验的关系的呢?
对孩子来说,哭声在一开始还不具有任何意义,他甚至应该都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发出来的。因为刚出生的孩子还不具备给出“自己”这种意识的自我。哭声不是谁发出来的,而只是单纯的肉体的生理反应而已。其中应该不具有任何意义,对婴儿来说只是紧张升高的单纯性反应的其中之一而已。然而,它被身旁听见哭声的大人接受为一种有意义的东西,被解释为一种要求。这个解释的基准,并非是孩子的感受如何,而是母亲将孩子的哭声从自己的欲望的角度上来解释,根据这种解释,母亲给孩子一种回应。而由于这次回应,对孩子来说只是单纯的声音的哭声,就成了具有意义的东西,起到了呼唤母亲的作用。
母亲对孩子的回应,对孩子来说是构成记忆的一个印记,因为母亲的回应是基于自己的欲望而做出的,因而这个印记是表示母亲欲望的印记。在这个时间点,对孩子来说,母亲还只是一个印记。这个过程重复进行,因而在孩子那里形成了一个由母亲——最初的<他者>——所记入的印记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是由相互理解的印记,充足体验的标记(mark)所构成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思想,最开始被记入的标记表示的是满足体验,而此后,内在紧张性升高时,孩子就直接将能量投注到这个标记上,幻觉性地想起这个标记,以此再次获得最初的满足。这种幻觉体验就是主体最初的欲望的表现,弗洛伊德在大纲中,将其作为心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称其为原初过程。{找不到这篇的汉译,我就自己译成原初过程了}
将其表示成图的话,就会是下面这样。一开始,体内的紧张升高,哭泣声被发出。再加上他者的回应,就获得了最初的满足体验,a这个标记被记入到此处。比如说,喂奶。
无标题无名氏No.53306267
2022-11-08(二)15:13:25 ID: ZnQRwoD (PO主)
此后,孩子紧张一升高,就幻觉性地再现这个经验。不过当然,这并非真正的满足,他会放弃追求幻觉性的满足,将目光朝向现实。而既然这样,为了知道知觉a是真正的知觉,还是仅仅是幻觉,就要用现实检验这种方法中来使得测试知觉的机制得以作用。
在这个机制中,主体暂时停止将知觉直接联系于紧张的解放,而通过试错反复对知觉进行考察,结果就只将能量投注到现实给予的知觉上,来解放内在紧张。
这个过程,弗洛伊德称之为心理器官的二次过程。
在此对第一次、第二次过程所作的说明,是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大纲》的一次简单的速写,还远远称不上是充分的说明。这个大纲是弗洛伊德对心理装置的第一次体系性的阐明尝试,其中有着许多弗洛伊德在整个理论中展开的概念,要理解弗洛伊德,这段文本是不可缺少的。
有关大纲,我们往后还会再提到。
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一次过程中被他者记下的印记、记号。换句话说,对人类来说,语言的场域是原初性地作用着的。这样看来,拉康的无意识的语言构造这个命题,也并非他自己的发明,而恰恰是他通过阅读弗洛伊德,抓住存在于弗洛伊德思想之根源的东西,将其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在大纲完成的不久,弗洛伊德在寄给朋友弗里斯(Wilhelm Fliess)的信(1896年6月21日,第52封信)中,使用下面这样的图来说明心理装置。
无标题无名氏No.53334757
2022-11-09(三)16:28:11 ID: ZnQRwoD (PO主)
这是在尝试说明知觉如何到达意识,弗洛伊德用“翻译”这个词来说明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移动。这意味着,各个阶段都有着语言的构造,是非常接近无意识的语言构造这个命题的图式。
弗洛伊德在大纲中使用神经学式的词汇来说明心理构造,但拉康将其分成需要、要求、欲望这三个阶段来理解。
刚生下来的孩子,被肉体的需要所迫使着。肉体的需要是实在界的东西,而要把它传达给他者,就必须使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那就是凭借语言而形成的要求。将肉体之需要这种{属于实在界的东西},作为要求这种{由象征界之物,即语言,所形成的东西}来捕捉,因此,在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与前章提到的隐喻相同的一种置换性构造。
无标题无名氏No.53335129
2022-11-09(三)16:45:15 ID: ZnQRwoD (PO主)
然而,象征界在本质上是被能指所分节的,以某种被分断的单位所构造起来的,而实在界被认为是连续性的东西,具有无法被由能指构成的差异完全消化的构造。这样,发生在两个不同领域间的置换和交换,就不可能是完全的。这就好比,使用象征界来对实在界进行剪切,或是捞鱼时,大的鱼会留在网里,小鱼就从网眼里逃走了一样。
举个例子,物理学就是通过能指来把握实在界的一种努力,但问题并没有随着发展而减少,反而越发展新的问题越多。这就表现出象征界与实在界之间的裂缝,它是无法被填埋的东西。同样,由语言构成的要求与实在界的需要之间也产生了一道裂缝,而填埋这个裂缝的就称之为欲望。下面用图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