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伊森 沃特斯
之前看到一位医生写的文章说,现在的小孩抑郁得越来越“标准”了。
痛苦是实在的,但是精神疾病的症状却未必是自有的。阅读福柯的时候我就朦胧地感到,不同时期的主流精神疾病差异很大。可能的解释是,我们把塑病因素和致病因素混为一谈了。
症状是无意识的言说,一个症状是否被放进公众认可的症状池中决定了病人的无意识是否会用该种症状去表达自己的痛苦。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痛苦”本身也是个文化的概念,我们时代的痛苦更大的来源是我们失去了过去给予我们心理支持的那些叙事,现代性的关怀如此脆弱,优绩制的压迫又如此尖锐,以至于现实的苦难加倍地成为痛苦而非“上帝的恩典”。
谈得有些乱,但是总的来说,即使我们可以期望无文化的自然科学,无文化的心理学or精神病学也是不可能的。精神疾病的塑病因素是被文化所创造的(比如可以了解一下我国不同时期的精神分裂发病的典型症状)(以及强调:这不意味着疾病不存在!痛苦与症状在个体的层面是实在的!)期望以统一的心理学去解决疾病,有时反而会塑造疾病。
知乎有个月经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抑郁症越来越多了。”其实答案并不是去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了,抑郁一直存在。恰恰相反,影响因素是多样的:DSM对标准的放宽、时代压力的变化等等,以及――抑郁症越来越多恰恰是因为抑郁症被承认了。
包括LGBT问题等等也是这样(关于这一点感兴趣的肥哥可以参考速发性性别焦虑相关的研究,这很好地揭示了跨性别这一概念是如何“侵入”的,以及重申一遍,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症状与苦难是虚妄!)如果说我对此持缄默态度,并不因为政治的原因、道德的原因,而仅仅在于――对文化与心灵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