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绅士,读作丧尸 X岛揭示板
 首页版规 |用户系统 |移动客户端下载 | 丧尸路标 | | 常用图串及路标 | 请关注 公众号:【矛盾苇草】|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常用串:·豆知识·跑团板聊天室·公告汇总串·X岛路标

No.62780429 - 无标题 - 文学


回应模式
No.62780429
名 称
E-mail
标题
颜文字
正文
附加图片
•书虫专用版,欢迎咬文嚼字、评文推书
•今天的风儿好喧嚣
那边超市的薯片半价啦!
•本版发文间隔15秒。

收起 查看大图 向左旋转 向右旋转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17(一)00:14:19 ID:YyouxWT [举报] [订阅] [只看PO] No.62780429 [回应] 管理
读书记录串
jp
欢迎大家讨论
Tips 无名氏 2099-01-01 00:00:01 ID:Tips超级公民 [举报] No.9999999 管理
(`ε´ )说了多少遍了,这里是婆罗门宅向论坛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25(二)14:01:20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876031 管理
>>No.62875158
本来以为一本是剑桥霍布斯指南,另一本是剑桥霍布斯《利维坦》指南(下载的时候还以为是同一本书)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25(二)14:01:38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876035 管理
>>No.62876031
去掉前面“本来以为”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25(二)20:34:02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879889 管理
7、霍布斯论经验的有限性 宫睿
“经验的有限性”是霍布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指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在经验、能力、知识等方面是极为有限的、不充分的、不确定的。经验的有限性与欲求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充分的张力,
语言、理性、宗教等皆可视为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努力, 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验的有限性。经验的有限性造成了欲求的转换, 激起对权力的追求,自然状态的景象正由此推导而出。通过对经验有限性论题的阐发,《利维坦》获得全面贯通的解释,其神学背景也显现出来。
(1)经验优先性的根源
在《利维坦》的前言中,霍布斯以“创造”概念来串联人和上帝,提出人与上帝在“创造”的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在阐发中更表现出人与上帝的鸿沟:人的创造必须依赖于某种中介,而上帝的创造却不依赖于中介。关键是:人的认识过程必须依赖于感觉
概括而言,在感觉层面,经验的有限性主要有四点:由上述种种,我们可将霍布斯对于经验有限性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经验最终凭借外物的给予,过往的经历限定了给予的范围与形态。就个人而言,过往的经历短暂且狭隘,所获得的经验是极为有限的。其二,有限的经验在本质上是无法持久的,注定黯淡消退,过往的漫长经历留存的仅仅是片段。即使是留存的片段也会被新的经验所替代,后者无法避免同样的命运。其三,经验仅仅局限于个体的范围,彼此的经验并不相通,个人的生命不仅短促,而且囿于狭窄的个人视角。其四,有限的经验来自运动中偶然的感觉,既然感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记忆与经验之间的关联在根本上也是不能确定的。
(2)有限的经验与欲望的展开
如果是纯粹的物体,单纯的有限性无碍其存在与否,它们不希求超越、摆脱这种有限性。但人不仅接受由外而内的感觉作用,而且产生着由内而外的运动,被动的感觉与主动的欲求统一于机械运动的世界图景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人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性存在,欲望有着超越于当下的倾向。于是,伸展开的欲望就和有限的经验产生了张力。就此而言,欲望在既定思维序列的探寻中形成了因果的观念。但是,因果性本身也只是由有限的经验所得出的局部的推论,霍布斯的因果观念迫使我们接受这样的世界图景:个体被抛入物质世界的运动之中,物质世界自有其必然性的法则,但个体对于世界的必然性茫然不知,只能凭籍以往贫乏的“经验”揣测摸索。
(3)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努力
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关键在于“观念”。观念脱离于甚至先行于实在,具有自行运转的可能,不拘于实在的样态和顺序,于是人类就表现出超越经验有限性的种种努力。语言和理性等传统上标识着人类本质的能力,就是这种努力的成就。无论语言还是理性,相较于经验只有程度之分,没有实质的殊异。这也意味着经验的有限性特征侵染着语言和理性,尽管后两者是超越前者的产物。
最初的一步是语言的发明,语言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的能力。一是记录过往的思想。二是语言超越了个体的禁锢。但是,语言仍然无法接触实在。实际上,语言并非迥异于感觉及经验的另一种能力,语言和感觉及记忆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晰的界限。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是一次超越的努力,但仍触及不到实在,仍是观念层面上的作用与延展。而且,语言还可能造成更多地谬误与不确定。
为了弥补这一点,推理与学识产生了。所谓推理,是对语言表达的思想序列的明辨与纠正。人们会不断地纠正观念的序列,以趋向于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的荒谬,由此趋近的确定性的结果就是人类艰辛努力的成果。推理过程所得到的结果,就叫做“学识”。理性和学识或极大地超越了经验,纠正着语言的滥用。学识相对于以往仅仅根据个人经验的慎虑,增益了确定性。但归根到底, 理性并不是独立于经验的另一种禀赋,也不可能绝对地优越于经验。经验的有限性、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侵染到理性。
自我保存的欲求激发着人们对终极原因的渴望,而人们无法从经验的优先性中找到终极原因,由此宗教的种子便萌芽了。所谓的两种
宗教即是两种应对方式: 一种是面对无尽的因果链条软弱、敷衍, 在自然的因果链条上仓促妄断,把不是原因的东西当作原因或臆造出原因,这就是非神的宗教; 另一种宗教是保持自然理性的探究进度, 按照自然理性的指引,走向作为终极因的理性神。正是按照后一种方式, 自我保存可能获得的最佳方案就是结合为共同体,在共同体获得生存所需的最大力量,人类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就创造出人类所能创造的最伟大的创造物。利维坦可能是人超越经验有限性所能达到的极致。
(4)经验的有限性与自然状态
作者的论述起点于“可能的欲望”。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欲望是不确定的,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厌恶对象也是不确定的, 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是未来会有欲望,唯一可揣度的只是未来可能会遭遇不测。经验的有限性迫使人们面对无限的可能,唯一的方式就是获取并积累应对未来欲求或灾祸的一般性手段。这就促成了欲望的转化,即对于直接满足欲望的对象的欲望转化为对于满足可能欲望的手段的欲望。正是对满足“可能的欲望”导致了自然状态下彼此的攻击。这即是所谓的权势,“一个人的权势,(普遍地说来),就是他获取某种未来的所谓好处的现有手段”。霍布斯所提及的引起争斗的三种方式“竞争、猜忌与荣耀”实际上都能够归结为“权势”之争。经验的有限性迫使人们追求权势,由此导致了自然状态的悲惨状况。但是人们为了超越经验的有限性所做的最后努力,却正是通过联合的方式建立利维坦。
(5)经验的有限性与李利维坦
作者认为,正是通过经验有限性论题,才可以串连从感觉到利维坦的线索。在利维坦中,“经验有限性”命题也体现了出来本来利维坦是上帝神力的显示,凭借人的智慧与能力无可企及。但人类凭借对于上帝创世的自然理性的摸索,模仿着上帝的创造。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创造利维坦也毫无意外地依循人的样子。于是,人的有限性造成利维坦有限、可朽的特性。如果缺失了 “经验有限性”这个论题,倾向于对自然状态以及利维坦做出世俗化的解释,就会出现许多断裂难解之处,比如自我保存何以成为一种持久的动力、对于权势的追求为何不可免地陷于自然状态、作为利维坦的共同体又为何注定会消亡解体。恰恰是在神学背景中,经验有限性和自我保存才
呈现出充沛的张力,才有了创建与维持利维坦的艰难持久的努力。
收起 查看大图 向左旋转 向右旋转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26(三)00:40:57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882746 管理
删改了半天,烦了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6-26(三)11:45:16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886064 管理
简单摘录了一篇介绍麦克弗森的论文中感兴趣的部分。
8、自然状态里的秘密:兼评麦克弗森政治哲学研究
麦克弗森通过其研究指出霍布斯所宣称的“自然状态”实质是一种社会状态。霍布斯在其中预设了“占有性市场社会”这一不明言的前提,故而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并不能真正成立。但借助与施特劳斯的分野,不难发现麦克弗森虽然破除对“自然状态”的迷信,却过分坚持“原子式的个人”这一作为“自然状态”得以成立的理论预设,因此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然而,施特劳斯所提供的视角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当下我们反思西方现代文明的有效手段,又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自然状态与市场社会
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非社会”的状态。但是,麦克弗森指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绝非社会形成前的“原始状态”,而是他所建构的逻辑模型。这一判断无甚新意,几乎是霍布斯研究中的基本常识。但重要的是,他随即指出这一思想模型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形态的投射,从而否定了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非社会性”理解。
具体而言,麦克弗森指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基于“社会人”而非自然人。霍布斯笔下自然人所具备的欲望,并不单纯是生理欲望, 而是混入某些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文明欲望”。那么,问题在于:这一“特定社会形态”到底是什么呢?为此,麦克弗森提炼出三种基本社会模式:“习惯社会”“简单市场社会” “占有性市场社会”。“习惯社会”指的是类似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封建领主无需借助任何市场机制,便可对社会中普通个体的劳动进行权威性分配,此即它与近代“市场社会”的本质差异。而“简单市场社会”纯粹是麦克弗森为说明近代社会性质而进行的理论抽象。该社会中只有简单的商品交换,是完全理想化的商业社会。这自然也不是近代社会的真实面目。因为近代市场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每个人的劳动,或者说每个人的生命(时间)本身被视为一种商品。人与人的关系被转换为物与物的关系。借助与上述两种社会形态的对比,麦克弗森所界定的第三种“占有性市场社会”的两大根本特征便是“市场关系的至高无上和劳动力被当作可转让的占有物”。事实上,这种“占有性市场社会”,就是近代早期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画像。
据此,麦克弗森指出霍布斯的“权力战争”设定只不过是一种“社会设定”而不是“自然设定”。这种“权力战争”来自两个命题:一是有些人(并非所有人)天生渴求更多权力;二是社会(市场)所具有的流动性使得少数无节制人的掠夺行为迫使其他人不得不加入权力角逐。因此,麦克弗森就揭示了霍布斯的第一个错误:自然状态的非自然性。
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霍布斯的第二步工作是在道德领域为之证成。于是,他不再讨论传统的分配正义(柏拉图传统)与交换正义(亚里士多德传统),而强调以“平等”为基础的市场正义观。这指的是在市场上人人都有平等满足自身欲望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麦克弗森认为,霍布斯的这种政治哲学/伦理学能够在他的自然哲学中找到根据。每个个体具有维持自身运动的物质需求,也就推论出在伦理上确立机会平等的价值需求。虽然最终因个体能力上的差异,使得机会平等必将导致实际分配结果的不平等。
霍布斯的第三步工作就是提出“主权”学说。霍布斯的主权学说在当时并不受待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在提出主权学说的同时拒绝了占有性的市场模型——没有考虑到社会中存在有不同的阶级。然而,作者指出,麦克弗森忽略了一点: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正是伴随着这种主权学说的实现而进行的。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1:13:20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941239 管理
选读《霍布斯与自然法传统》第一章
提供的自然法概念模型很实用,已考虑加入毕业论文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1:39:33 ID:J3L9ZC5 [举报] No.62941479 管理
jmjp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1:58:01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941692 管理
>>No.62941239
回宿舍再看看,写篇读书笔记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2:00:08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941709 管理
亚里士多德政治模型—近代自然法模型的对立很刻板印象,但是很好用。
有些地方我觉得可以插入一些形而上学,以便表现形而上学如何为近代政治哲学奠基的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2:03:58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941761 管理
>>No.62941709
仔细想想 霍布斯的自然哲学—政治哲学的关系,可能结合点不在于自然状态,而在于其他地方?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搞得很清楚,只是知道很多学者会主张霍布斯的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关联。可能要读完《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决断》才能搞明白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2:25:58 ID:J3L9ZC5 [举报] No.62942009 管理
好popo多来点和鸟有关的jp( ´ρ`)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01(一)17:21:37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2944908 管理
>>No.62942009
没有了噢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27(六)00:32:41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226662 管理
最近没时间看书,随便谈谈。闲了之后有点想重读《无知的教师》
毕竟我想知识分子们的沾沾自喜是一种可悲的疾病,但是问题应该是:如何拒绝这种知识的等级制。知识不应该变成使人高高在上的诅咒。
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尽可能在与人对话的时候少用黑话,尽可能尊重对方的意愿,用对方在现有的条件下经过努力便可以弄懂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但是尽可能少用显得所谓“诙谐生动”的语言,这只不过是在暗中贬低对方的知识水平而已。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27(六)00:46:12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226826 管理
现在在翻译因特网哲学百科全书关于自然法的条目以供自学。如果真的翻译完,可能会贴在这里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7-30(二)15:55:30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269572 管理
睡前在看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不想看霍布斯相关的,毕竟是毕业论文的题目,拿来当睡前读物多少有点给自己上强度了()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8-04(日)02:00:21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325936 管理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讨论“善”的部分没有做笔记(其实应该做的)。从德性部分开始
第一卷第13节,德性引论
亚里士多德将善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由此讨论德性的本性。为此必须讨论灵魂的本性,区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植物灵魂与德性无关,动物灵魂对应着道德德性,而理智灵魂则对应着理智德性。
第二卷:讨论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的获得
区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通过教导而产生和发展,道德德性则是通过习惯养成。
接下来讨论德性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的事物不需要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德性不是自然赋予的。但是,德性也不违背自然。自然赋予我们获得德性的能力(潜能),然后这种能力通过习惯加以完善(现实)。(2)德性类似于技艺——不像感觉,我们不是先有了德性再运用它,而是先运用德性再获得它。(3)德性是在好的活动中养成的品性,同样也在坏的活动当中沦丧。注意:与近代规训的区别,更缺乏强制(至少理论上如此);可见《加尔文与现代政治的基础》。
2、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依照它的性质而言是粗略地,不精确的,缺乏确定的技艺和法则。对此我们只能说:过度和不及都会毁灭德性。而且,德性不仅产生、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还实现于同样的活动。例如,我们正是通过培养我们蔑视面对可怕事物的习惯才变得勇敢,变得勇敢了就能蔑视可怕的事物。
另:亚里士多德承认自己讨论对象的不精确性,是极好的。对比康德而言,或许实践理性批判更像是康德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更为精当?
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讨论德性与快乐与痛苦的关联。认为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给出三点理由:
(1)快乐使得我们做卑贱的事情,痛苦使我们躲避高尚的事情;(2)德性同实践与感性相关,每种感情与实践又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则德性也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如惩罚的情况)(3)灵魂在本性上与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情联系。而快乐和痛苦就是这些东西。
但是,追求“不动心”就太绝对了,因为:(1)快乐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因为高贵的东西也会让人快乐(2)快乐根植于我们的生命(3)我们或多或少以快乐和痛苦为衡量的标准(4)战胜快乐是难的,因此更加能显示出德性。
4、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有德性的行为≠有德性的人,要求三种条件:
(1)“知道那种行为”:认知条件(2)“经过选择去做”;“因那行为自身之故而选择它”:意志条件(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没有意志概念,但不妨碍我这么去称呼它)(3)“出于确定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反运气条件。
但是,这些条件是不是太困难了?有的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使得他可以选择无德性的事情的情况,那他便是无德性的人吗?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8-04(日)17:06:05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331557 管理
话说是真没人进来讨论啊( ゚∀。)算了 就当日记版用吧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8-04(日)23:38:23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337294 管理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
5、讨论作为种的德性
德性是什么?德性首先是灵魂的状态,灵魂的状态分成三种:(1)感情;(2)能力;(3)性质,分类阐述:
(1)感情:(外延定义)欲望、怒气、恐惧、信心、妒忌、愉悦、爱、恨、愿望、嫉妒、怜悯——伴随着快乐与痛苦的那些情感。排除感情的可能:第一,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感情,而是因为我们的德性,而被称为好人或恶人的。其次,我们愤怒或恐惧并不出于个人选择,而德性则是选择或包含选择的。第三,感情是“被动”的,而德性是“主动”的。
(2)能力:让我们能获得感情,例如让我们能感受到愤怒、痛苦或怜悯的东西(问题:这些东西应当是灵魂的状态吗?它们不是外在于灵魂的东西吗?)。排除能力的可能:首先,不能仅仅根据感受到感情的能力就判断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其次,能力是自然赋予的,但善与恶并不是自然所赋予的。
6、讨论作为属差的德性
德性是怎样的品质?首先,德性不仅仅是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状态好,又使得这个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例如,眼睛的德性使眼镜状态好,又使它们的活动完成得很好。
然后,德性是一种适中。区分两种适中:(1)针对事物本身而言的适中;(2)相对我们而言的适中。这里讨论的是后者。“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精确,更好,那么德性就必然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技艺-自然类比)。但是,这里特指道德德性(暗示:理智德性并不追求适中的原则)。为何以适中为目的,原因:(1)道德德性同感情与实践有关,而感情与实践中是存在过度、不及与适中的。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而被人称赞,成功和被人称赞是德性的特征,因此德性是一种适度。(2)错误多种多样,正确的 m道路只有一条。这说明过度与不及(多)是恶的特点,而适中(一)则是善的特点。适中是由逻各斯规定的,“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确定的”。
然而:(1)不是每项实践和感情都有适中的状态,有些感情与行为,其名称就意味着恶。(2)适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极端,因为它是一种善,是与恶(过度、不及)相对立的。
7、具体的德性引论
简单讨论具体的德性,略过
8、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
适度、过度、不及——在某种意义上彼此相反。两种极端都与适度相反;两种极端之间彼此相反;适度与两种极端相反。因为有两套标准:(1)适度-不及(2)善-恶(适度与两种极端)。相比起较少而言适度是较多;相比起较多而言相等是较少。因此勇敢的人与怯懦的人比显得鲁莽,而勇敢的人同鲁莽的人比显得怯懦。
然而,尽管两个极端同适度相反,但最大的相反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因为:(1)过度>适度>不及,显而易见过度-不及>过度-适度。(2)有些极端在某些场合和适度显得相似,但两种极端之间却显得最大程度的不相似。有的时候,过度与适度相似,如鲁莽与勇敢相似;有的时候,不及与适度相似,如冷淡与节制相似。这是为何?(1)事物自身的性质:有一些极端的品质确实与适中的品质更加接近;(2)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越是出于自身本性而爱好的事物,就越是与适中的本性相反,如:倾向快乐的本性-放纵-与节制相反。
9、适度的获得
适度的获得是难的,“...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或容易做得到的。所以把这些事做好是难得的、值得称赞的、高尚的。”
为此我们可以:(1)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两害相权取其轻;(2)研究自己最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3)警惕那些令人愉悦的事物。
但是终归,把握适中是难的。所以我们不会指责那些稍稍偏离正确的人,却会指责那些偏离太多的人。但是,究竟偏离多远才应该被指责,这又是很难按照逻各斯决定的。
无标题 无名氏 2024-08-04(日)23:43:37 ID:YyouxWT (PO主) [举报] No.63337342 管理
>>No.63337294
抓虫:灵魂的状态应是——品质、能力、感情,对品质的定义:同感情之间好或坏的关系,它是德性的种的最终选项。

UP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