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模式 - No.50603768


No.50603768 - 文学


无标题无名氏No.50603768 返回主串

2022-07-20(三)14:37:31 ID:ZnQRwoD 回应

岛民们有没有对拉康派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呢?
最近拉康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但多是伴随着一些艰深难懂的术语,加上国内与拉康相关的书籍也比较少,这就给入门拉康带来了一些困难。
上日亚找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读完觉得相当流畅且易读。于是决定翻译过来放到岛上,作为翻译练手,也给新岛做一些内容贡献。(毕竟看了几年岛都没怎么发过串)
之后大概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更新,翻译到哪算哪,应该会坚持把整本书译完的。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0641481

2022-07-22(五)09:04:19 ID: ZnQRwoD (PO主)

◉ 精神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

如前文所述,精神分析不被效率化的意识形态所裹挟,而要处理根本性的<伦理>问题。各位读者应该能接受这种说法吧。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讨论【通过处理<伦理>问题,精神分析要达成什么目的】这个问题了。但是,为了展开讨论,我们首先要理解精神分析的独特地位。

因此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明确精神分析与其周边领域的不同。这里的周边领域,指的就是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毕竟,这些疗法和学问,总是容易与精神分析搞混。但实际上,从构成到目的,他们都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精神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顺序,来介绍它们各自的构成和目的。但对前两者的介绍,会相当简略化和图式化,这一点还请原谅。

关于用语,本书基本上将【精神医学】的实践称为【精神医疗】、【临床心理学】的实践称为【心理临床{前文译成心理咨询了,但是不太准确}】。有时会把两者放在一起,记作【精神医学(精神医疗)】、【临床心理学(心理临床)】。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些用语可能不太准确,但出于方便所以这样做了,还请原谅。

无标题无名氏No.50642429

2022-07-22(五)10:05:48 ID: ZnQRwoD (PO主)

◉ 精神医学的目的

首先,精神医学正如其名,是医学的一种。精神科与心理科和其他科室,比如外科、内科、泌尿科等是并列的。因为精神科医生也是一种医生,所以为了成为精神科医生,要进入医学专业,完成外科和内科的学习,获得执业医师证才可以。

在医学中,精神医学也是出现的比较晚的分支,现代式的精神医学是在十九世纪前半叶确立的。当然,【奇怪的人】和【狂人】在以前的时代也有,从古希腊开始对他们就有一套处理办法了。

但是在中世纪,他们被统一看做是【不适应社会的人】,和流浪者与穷人一起被关在收容所之类的地方,与社会隔离开来。

从这些各种各样的【不适合社会者】之中抽出【精神上有病的人】,将其作为一个统一概念来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这是十八世纪末之后的事情了。

这明显是受到了启蒙主义的影响。【不把《精神上有病的人》当做疯子施以非人的待遇,而是把他当做人来看,引导他,让他能充分发挥人类所固有的理性。】这样说可能有些语病,但是传统精神医疗可以说就是为了启 疯狂 这种蒙。

将【精神上有病的人】规定为一个医学概念之后,为了抽出特征进行分类(诊断),就诞生了许多病名,且相应地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

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方法跨越各个方面,早期有冲击疗法(从高处浇水、坐在旋转椅上进行高速旋转),放血(把患者的血抽出来),脑白质切除手术,温泉疗法(泡温泉)之类,各种各样可以说是荒诞无稽的治疗手法。但是经过1950年代精神药物的飞跃发展,现在处方治疗成为了治疗的重心。

所以如果去精神科(心理科)的话,会先诊断症状,然后会问【开这种药怎么样?】,大部分诊疗都是这样就结束了。诊疗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决定处方哪种药。

如果想要让人倾听自己的烦恼,或是【活到现在真的很痛苦】这样的诉苦,那要去其他的临床。有时精神科医生也会做这种临床,但事实上在现在,多是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家)来承担这种职责。

无标题无名氏No.50644914

2022-07-22(五)12:16:12 ID: ZnQRwoD (PO主)

>>No.50642660
............视差之见
你想说的真的不是《斜目而视》吗

无标题无名氏No.50645824

2022-07-22(五)12:54:53 ID: ZnQRwoD (PO主)

◉ 临床心理学的目的

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师)是怎样的人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先要说明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并不一定伴随着临床实践。心理学指的是试图理解人类心理结构及原理的学问全体。因此,它不是在医院或诊所进行的临床实践,而是在大学中研究的学问。

虽然都叫心理学,但是有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涯发展心理学等各种不同的分支。这其中,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进行临床实践的分支就是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心理学科都是设置在文学部下的,但是临床心理学多设置在教育学部下。{在中国,心理学类设置在理学门类下,分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就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这里的【教育学部】是一个重点。临床心理学不属于医学部。因此,临床心理学的目的,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治疗>。

实际上,临床心理学中,不会说要【治疗】【患者】。来接受咨询的人并不是【患者】,而被称为【client】(来访者、委托人);并且进行的不是【治疗】而是【援助】。临床心理学的目的,就不是对【患者】的【治疗】,而是对【来访者】的【援助】。

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就是从正常人的角度出发,为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援助。来访者并不一定是精神医学定义的【需要治疗的病人】。即使没有什么明确的症状,如果有一些心理问题的话,也可以成为临床心理学的对象。

临床心理学所要求的,总的来说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回到正常心理状态。这与<治疗>(消除精神医学上规定的症状)也是不同的。

无标题无名氏No.50646285

2022-07-22(五)13:15:54 ID: ZnQRwoD (PO主)

来自po主:
有人看到这里吗?有什么感想吗?或者关于翻译有什么建议吗?

前面的铺垫可能有些长,不过接下来差不多要说到正题了。前文澄清了一些对精神分析的常见误解,用很长的篇幅说明了精神分析的独立性。下面终于要涉及到精神分析本身的问题了。

对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已经有些不耐烦了。由于第I部的目的在于对作为临床的精神分析进行描述性说明,所以几乎并没有涉及理论。如果无论如何都想跳过这一部分的话,可以考虑一周后再来看看,那个时候第一部应该差不多译完了。

有岛民提到了齐泽克。不过关于临床,齐泽克实际上是反对拉康的。他认为精神分析式的临床在现代已经失效了,所以齐泽克主要是使用精神分析范畴来进行社会和文化批判的。不过这本《疾风怒涛》的作者却极力强调临床的重要性。所以二者展现的精神分析的面貌是不太一样的。

无标题无名氏No.50650354

2022-07-22(五)16:42:37 ID: ZnQRwoD (PO主)

◉ 精神科医生与临床心理师

临床心理师的职业资格,和精神医生是不一样的。{注:在此记述的是2016年9月以前的情况。从2017年开始,与临床心理师不同的【公认心理师】开始认定。两者的业务内容虽然没什么区别,但是临床心理师是民间资格,与此相对公认心理师是国家资格,需要在学部修满心理学课程。临床心理师和公认心理师之间的关系今后会怎样,这个问题正在激烈讨论中。顺便提一句,还有个名字很相似的认定心理师。这是在大学(院)中修满心理学的证明,没有特别的职能。}精神科医生的许可是医师许可,由国家颁发;而临床心理师是【日本林临床心理师资格认定协会】这个民间团体认定的,因此是民间资格。

具体来说,进入协会指定的大学院,修满两年的修士课程(有时还要加上一年的实习),就可以接受资格审查。精神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证要花上六年,而临床心理师因为和大学学部(相当于国内本科)没有关系,最短,修完大学院修士(相当于研究生)两年课程加上每年考试就可以取得证书。

关于业务形态,临床心理师里有一些是开个人性事务所,接受客人的。和精神科医生不同,临床心理师没有开精神药物处方的权限,临床主要是以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一般印象中的【心理辅导】可以说就是临床心理师的工作。

临床心理师和精神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是互相协作的。自己接受业务的临床心理师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在精神科工作。在医生进行诊断和处方之前,先去临床心理师那边谈话,或者看过医生之后还想再多说说话,于是去找临床心理师......以这种形式,使用药物和心理辅导分工制度的精神科有很多。

无标题无名氏No.50651510

2022-07-22(五)17:41:23 ID: ZnQRwoD (PO主)

◉ 精神分析中没有【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到此为止对精神医学(精神疗法)和临床心理学(心理临床)之间的不同进行了长篇累牍的介绍,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那么,独立于两者的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这一节我们终于能够对精神分析的目的展开讨论了。

首先,先从一个否定的定义开始吧:【精神分析既不是精神医学、也不是临床心理学。】关于执业资格,分析家的资格和两者都不一样(具体是怎样的资格制度,会在 返场1 进行介绍)

还有,正如前述,关于目的这一方面,精神分析的追求也和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不同。也就是说精神分析追求的既不是治好精神病患者,也不是援助解决心理问题。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效果,但这终究只是次要的效果而已,并非最终目的。

此前出于方便都使用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这种说法,但是就像心理临床一样,精神分析的目的也不是医学上的<治疗>。

本来既然用到【治疗】这个词,其内应该包含有,把某种呈现出一定症状的状态称为【疾病】,而把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的精神状态称为【健康】的这种意思。

【像给阑尾炎患者做手术使其恢复健康一样,有精神病的人也应该去精神科接受治疗,恢复健康】,这是医学上的想法。在精神医学中,症状就如同阑尾一般,是应该切除的东西。

但是,精神分析不将症状当成是【异常】或【疾病】,因此没有【健康】这种概念。拉康派精神分析中,作为疾病分类的范畴有四个,分别是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自闭症),并且所有的人都是神经症者、精神病者、倒错者(+自闭症者)的其中之一,不存在【正常人】这样的东西。(有关于此,请参考 返场4)

也就是说,虽然神经症或精神病里有【症】或者【病】这种字,但是这些并不是病。毕竟,不存在健康这种东西。

这些疾病分类不是出于治疗目的,而更应该被理解成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构造。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但把这些生活方式的构造抽出来进行分类之后,就有了这四种类型。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古典,不过所谓的正常人,是被分类到(轻度)神经症者当中的。精神病者与神经症者的生活方式根本上不同,所以很多才会被当成是所谓的【疯子】来对待。

【你在说什么东西啊。我才不是精神病患者呢。我健康得很。】也许您会这么想吧。但是那种既没有生活的辛酸、也没有什么疯狂的变态的想法的人,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假设真有这种能断言自己完全健康的人存在,不如说这种断言本身就很疯狂吧。

确实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虽然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烦闷和苦恼的事情,但是其中有靠自己就能活下去的,也有觉得自己有必要接受一些治疗的。不过,这只是程度上的问题。不管是谁,都有一些疯狂。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疯狂是比健康更加本源的东西。健康反而是一种被建构的状态。

无标题无名氏No.50657339

2022-07-22(五)21:49:55 ID: ZnQRwoD (PO主)

◉ 从【健康】走向【接纳】

【大家都是疯子】这种想法,可能显得有些厌世。或许又有些虚无。也许确实是这样。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非常公平而开放的想法。如果大家在根源上都是某种疯子,就没有必要觉得【为什么自己如此疯狂】,一边向【正常人】投去羡慕和嫉妒的目光了。这难道不是能够让人生过得更加轻松的一种思考方式吗?

当然,症状本身确实会带来痛苦,说着【这正是属于你的生活方式】,完全肯定你受症状所苦的现状,这种事情是难以做到的。但是这些痛苦,正是因为一个人的人生中有某些不满足,不能接受的事情,才产生出来的,而绝非因为不健康而产生。

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选择了并非真心所愿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内疚感中,痛苦得以产生。所以最重要的,并非是让症状消失恢复健康,而是要让他能够开始寻找自己能够接受的<生活方式>。

是的,这就是精神分析的目的。

无标题无名氏No.50665159

2022-07-23(六)09:37:55 ID: ZnQRwoD (PO主)

◉ 不再为<理想>所苦

大体上,【健康】的定义是很暧昧的,只是一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东西。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退一步说,即使他在某一面是健康的,也有另一面是不健康的。在特定时代也许是健康的人,从现在看来却只像个疯子,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健康】永远是一种不可到达的【理想】,一种持续为我们带来负担的东西。

某种意义上,精神分析是一种让我们不再为<理想>所苦的活动。<理想>作为人生的目的来说也许很重要,但那永远只是【暂未得到的】高岭之花。因为理想一旦实现,它就不再是理想,而成为单纯的现状了。

正因此,我们的<理想>永远得不到实现,因而受苦。理想的自己存在于遥远的彼方,而自己正为现在的自己是个卑微可耻的人而苦恼。精神的痛苦正来自于此。

因此,精神分析的实践,就不能把某种理想强加于人。将【模范人物形象】与患者同一化,不是精神分析的所为。

确实【开朗健康的人】或是【宽于待人的人】或是【具有情感自制力的人】,无可挑剔地是健康而理想的。但即使如此,精神分析追求的也不是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因为,即使患者获得了理想的人格,如果某时他又与那个理想人格错开了的话,痛苦又会再次倒流吧。

出于谨慎在此说明,我并非是想得出“要成为一个完全反理想的人”这个结论。因为,最重要的是,反理想是<理想>构造出来的。这只是做了个反转,但其内部结构还是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