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模式 - No.50603768


No.50603768 - 文学


无标题无名氏No.50603768 只看PO

2022-07-20(三)14:37:31 ID:ZnQRwoD 回应

岛民们有没有对拉康派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呢?
最近拉康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但多是伴随着一些艰深难懂的术语,加上国内与拉康相关的书籍也比较少,这就给入门拉康带来了一些困难。
上日亚找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读完觉得相当流畅且易读。于是决定翻译过来放到岛上,作为翻译练手,也给新岛做一些内容贡献。(毕竟看了几年岛都没怎么发过串)
之后大概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更新,翻译到哪算哪,应该会坚持把整本书译完的。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0782673

2022-07-28(四)10:54:02 ID: ZnQRwoD (PO主)

◉与特异性<顺利共处>

由此之故,特异性同一般性间的相克不得解决,那么根本性的痛苦就不会消失。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要抛弃一般性的东西,仅在特异性之中活着。那样的话,就会成了不与他人沟通的,与世隔绝的人了吧。

同一般性之间的相克,不会以哪一方的生理告终。这在构造上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却可以懂得与两者之间的“顺利共处的方法”,法语上是《savoir y faire》(英语上是get along)。

而既然问题在于特异性的话,要找到顺利共处的方法就只能靠自己了。——不过,无需担心。因为还有分析家这个强力的援助者在。

无标题无名氏No.50782678

2022-07-28(四)10:54:23 ID: ZnQRwoD (PO主)

◉个性与特异性——以精神分析视角看减负教育

结束本章之前,我还有件事情想要明确。就是个性与特异性之间的不同。
笔者(1994年生)这一代所受的教育,被称为【减负教育】。而减负教育,以重视个性而为人所知。因此如果和笔者是同一世代的话,【必须发扬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教育,怕是都听得厌烦了。即便是现在,让每个人发挥适配自己个性的能力也是很被重视的。

精神分析也同这样的重视个性的风潮一样吗?不,其实根本不同。

因为,减负教育中所称的【个性】,只有适合学校和社会这样的一般体系才能够被认可。如果在真正的意义上重视个性的话,恐怕整个学校都会乱成一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一定能够相容。

个性这种东西,只能是由【普遍论】的某个视角来操作的。另一方面,特异性则可以说是从所谓普遍论中超出的过剩的某种东西。个性由统一的视角和语言来识别和分类。要说的话,个性是已被登录到某地的某个数据库的东西。然而特异性是不可能被识别和分类的东西,也就不能登录到数据库。

因此现代社会再怎样尊重和称赞【个性】,那也和重视特异性完全不同。不如说对个性的重视反而是对特异性问题的忽视。因为:【我已经认同了如此纷杂繁多的个性,故你若再主张与其不相容的<个性>(特异性)则是应受到处罚的。】

无标题无名氏No.50782685

2022-07-28(四)10:54:42 ID: ZnQRwoD (PO主)

◉个性的存在需要<他者>支撑

个性同特异性的区别,不妨说与自我同主体的区别是平行的。个性即朝向自我所言之语。如前所述,自我是想象性的东西,是被客体化、对象化了的自我,再进一步说是在<他者>支撑下才成立的东西。个性仅作为自我的东西而依存于<他者>,必须由<他者>来评定。

减负教育中的个性,也是由老师这个<他者>认同后才成立的一种客观的东西。话又说回来,如果分析家给出了具有意义的解释,就成为了保证自我的<他者>了。这就扮演了减负教育中老师的角色,而远离了对无意识主体的发现。

不过麻烦的是,由他者支撑的这个自我的个性,却成了我们所依赖的东西。

举例来说,追求官衔的人总是层出不穷,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再举个我们身边典型的例子,比如说血型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分析,其非科学性不知被批判过多少次。但即使如此,通过血型来判断性格,以及类似的想法却从未断绝,为何会如此呢?

我们对自己是谁,自己是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以一种稳固的东西作为答案的回答。因此,如果得到了由他者所规定的【你就是这种人】,我们就会笔直地冲向那个答案,获得一种【自己是什么】得到了保证之后的喜悦。血型性格分析在这一点上是个很好的手段。因为我是A型所以非常认真,等等,如此轻松就得到了【自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反过来说,被网络上无聊的诽谤中伤所伤害,这也能算是由<他者>所提示的自己的样子。即使去否定它,由个性形成的【自己的样子】,最后还是只能依存于<他者>。因此不管<他者>的意见是怎样的形式,恐怕都有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可能性。

无标题无名氏No.50796819

2022-07-28(四)21:36:24 ID: ZnQRwoD (PO主)

小目标失败了,
游戏打上头了

无标题无名氏No.50797020

2022-07-28(四)21:46:54 ID: akW6dTx

肥哥加油(`・ω・)

无标题无名氏No.50817333

2022-07-29(五)18:16:02 ID: ZnQRwoD (PO主)

◉接受特异性的勇气

所谓主体的特异性,是与这样的依存于<他者>的【自我的个性】完全相反的。首先,它不像个性那样作为对象(客体)向他者展现。平平无奇的人在结束分析之后,仍然还是个平平无奇的人,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分析失败了。特异性不一定是会那样显示于表面的东西。即使客观的对象没有发生变化,但在那个人之内,有关于他的主体的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就够了。

且特异性是主体自身发现的东西,决不依存于他者。这也许是<他者>绝对无法允许的,卑劣的、猥亵的、暴力的、可耻的,绝对不能被看见的东西。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问题。所谓特异性就是【他者说什么都没有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坦率直爽地接受的东西。(关于这个【坦率直爽】在【◉ 走向积极的<坦率直爽>】中也有论述)

但是许多人却无法坦率,【这样的欲望绝不会被世间(=<他者>)所接受的吧。我所想的东西是何等的过分啊......万一暴露了,这辈子就完了】每天如此战战兢兢地在恐惧下生活。

是的,这正是【一般性与特异性之间的相克】。分析主体的烦恼正在于与<他者>所保证的一般性不能相容的特异性。所谓分析,就是一个自己寻找与这个相克顺利共处的方法的过程。

为此需要接受特异性,而要接受特异性,则需要一种可以说的上是【勇气】的东西。而能够得到这份勇气的地方,只有以自身与无意识对峙,持续向其根源进发的精神分析了。

无标题无名氏No.50817342

2022-07-29(五)18:16:29 ID: ZnQRwoD (PO主)

◉总结——症状并非不幸

人们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希望精神分析能告诉我真正的自我】。但是实际接受分析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精神分析的主体是患者自身,分析家终究只是辅助患者(分析主体)进行自己分析而已。分析家的解释并不具有意义,倒不如说是通过【切断意义】,使自己发言中潜藏的<未曾想过的东西>能够得到注意。

这个<未曾想过的东西>,就是自我所压抑的无意识。说出<未曾想过的东西>之时,无意识主体就得以显现。

而这样的无意识主体之显现,同时也是主体对一般性世界所抱有的,根源的不满足所导致的。这种不满足,是因被排除在一般性的世界之外的特异性之故而形成的东西。

——将本章的论述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以上这几点了。

在通常的心理疗法中,患者被作为被动的东西来对待。患者被认为是在某个时刻遭受了某种事故,导致背负了某种心理障碍的可怜的人。所以,治疗者希望将他的难以忍受的症状尽早消除。

可是在精神分析中,症状之内部能够发现主体性的东西。症状并非不幸之类的东西,而是无意识主体能够得以出现的良机。而通过精神分析发现主体后,也许能够知道,在自己的内部存在着在此之前从未意识到的欲望和思想。也许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不过,不保证是这样。能否成功,要取决于分析主体自身。

无标题无名氏No.50824214

2022-07-29(五)23:10:15 ID: ZnQRwoD (PO主)

返场 1
怎样成为精神分析家呢?

在第一章暂时略过的有关精神分析家的资格的问题(【◉精神分析中没有【健康】这个概念】),在这里终于能够说明了。

但突兀地说,要说明分析家的资格制度是比较棘手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揭开这个谜就是本专栏的目的。

的确,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明确设置了精神分析家的认定制度。【在接受两年以上的训练分析以及参加研讨会等各种修习之后,在选考审查中合格就能被认可为精神分析家。】

所谓【训练分析】,就是指希望成为分析家的人,首先要作为患者接受分析。不同于以治疗为目的的分析,其带有【训练】或【教育】这样的字眼。仅通过讲座或其他领域的临床经验还不能成为分析家,因为首先要作为患者体验分析过程。

到此,您可能认为分析家的资格制度已经很明白了。可是,拉康在1963年被逐出了IPA。由此之故,拉康派不适用IPA的资格制度。而拉康派也并没有与IPA相类似的一般性的资格制度。

先从结论说起,拉康派没有对分析家资格的认可制度。极端地说,只要自己认同自己为分析家,就可以是分析家。

您也许会想【那么正规的分析家与外行的分析家不是就不能区别了吗?】也许还有人抱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存在资格的话,所有的分析家都仅仅是<自称分析家>了,那不是完全不可信赖吗?】确实是这样没错。为什么事情会变得如此麻烦呢?

无标题无名氏No.50824220

2022-07-29(五)23:10:40 ID: ZnQRwoD (PO主)

☆分析家的条件是分析家的欲望

其实这里与第二章的主题有关。不是别的,正是<精神分析所追求的是特异性>这件事。

特异性是不能与一般性相容的东西。(【◉理解他人是不可能的】)由此之故,为了追求特异性,一般的理论和技法都完全不能适用。即使掌握了再多的理论和技法,仅凭这些也不能进行分析。

对拉康派分析家来说,IPA式的训练是无意义的。因为即使积累了多少这样的训练,也只是习得了<一般性的东西>。因此对成为拉康派分析家来说,参加研讨班或进行口头演讲等都是没有必要的。极端地说,即使精神分析的书一本也没有读过,精神分析用语一个也不知道,在理论上也是可能成为分析家的。(不过终究只是【极端地说】而已)

成为分析家的唯一条件,就是拥有指向特异性之物的欲望。这被称为【分析家的欲望】。这不是知识或熟练度的问题。问题是,具备作为分析家的欲望。

在精神分析这种追求特异性的临床中,无论怎样的理论或经验都是起不到作用的。当然并非是说理论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说的话那本书的存在也没有了意义)。为了让自己的临床不要超出精神分析的<道>太多,理论的参照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际的临床中,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暂时忘掉。因为在此理论和技法都是起不到作用的。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