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无名氏No.51646278 只看PO
2022-08-30(二)21:04:23 ID:ZnQRwoD 回应
拉康派精神分析翻译串再开!
这是前一本书《疾风怒涛精神分析入门》>No.50603768
虽然看的人不多,不过无所谓了,主要是自己想译。
这本书叫做《拉康入门》,比起上一本畅销书式的亲切文风,这本论述风格更加理论性。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的内容更加深入,主题也更加广泛而全面。个人感觉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话读起来会更加舒适,但作者优秀的解释与编排使得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拉康的读者也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
因为开学了,时间可能不会太多,这个串的更新会相当不定期和比较缓慢。而且本书内容比较难,有部分直接接触了拉康的原著,而要译好拉康的原文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而且是法语译成日语再转译,很有可能译出来不知所云(而且我有的地方也没看懂),所以这部分我只能尽力而为。
支持任何意义上的转载与使用,且无需标明出处
无标题无名氏No.52042750
2022-09-16(五)21:31:21 ID: ZnQRwoD (PO主)
【解答】
三个人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一起走向了出口。他们分别是这样考虑的。
“在我(A)的面前能够看见两个白色(A->B○ C○)。
如果我(A)是黑色的话(A●->B○ C○),其他两个人,就会像下面这样想。
1——我(B)的眼前有一个黑色、一个白色(B->A● C○)。
2——如果,我(B)是黑色的话(B●->A● C○),C的面前就能看到两个黑色(C->A● B●)。黑色只有两个,因此C立刻就能判断出自己是白色(C->○A● B●),应该就会立刻走出房间。然而C并没有走出房间。
3——看到C没有立刻走出房间的B,自己是黑色这个前提就被否定了,他应该就能得出自己是白色的结论并走出房间。B和C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因此他们两人应该同时行动,但因为A是黑色这个前提错了所以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4——我(A)注意到自己是黑色的这个前提是错的,判断出自己是白色。
5——A、B、C三人处于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因而B与C两人应该也会得出相同结论,判断出自己是白色。”
A、B、C三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得出这个结论,因此三人一起走向出口。
【考察】
这个解答,所基于的理论是,如果看见两个黑色则结论毋庸置疑,看见两个黑色的人能够立刻得出判断并走出房间。在2的状况下,每个人看到其他两人没有立刻下结论的犹豫的态度,以此作为判断的基准。最后三个人一起走向出口,但在三人开始做出同样的行动时,各自的判断就开始动摇了。对A来说,B、C是自己的推论的对象,其判断是因为B、C所采取的实际行动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B、C的犹豫成为了A的判断基准,但B、C开始行动的时刻,这个判断基准就没有了。
与A一样,B、C的判断也开始动摇,开始行动的三个人暂时停止行动,开始进行再次考察。结论还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A是黑色的话,B、C应该就不会犹豫。至少,会比自己先出发。
这个理论是由三个时间所构成的。
(1) 注视之时刻
如果面前有两个黑色,则我是白色。这是一眼就能被判断的瞬间性动机。2x黑=1x白,这是最初的已知条件,以此为基础推论才能够进行。
(2) 理解之时间段
如果我是黑色,那么另外两个人中的某一个肯定会发觉自己是白色。这是主体通过别人来进行推论的时间段,是被对象化的时间。如果,我是黑色的话,其他两个人会毫不犹豫地走出房间,所以从他们的犹豫来看,我是白色。这里需要的时间,最短是近于注视的瞬间,最长不确定。
(3) 结论之时刻
我A从其他两人B与C不动这个事情中,得出自己是白色这个解答。
这时,我察觉到,如果其他两人比自己先作出判断,开始行动的话,我的结论的前提就失去了(因为,我的判断基准是其他两个人的未判断)。我被焦躁所驱使着。在此,我慌忙地得出结论。这是结论之时刻,如果放过这个时刻就无法得出自己不是黑色这个结论。在结论之时刻如果还停滞于理解之时间段中的话,就会失去在理解之时间段中得出结论的时间。因此这个焦躁,与问题的性质无关,而是理论性时间的紧急性。在焦躁切断时间之时,主体到达自己的真理。
所谓判断,是主体的行为。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基础,从而达成确信。而这个行为的原因是焦躁。然而,这个确信却并非是被确证了的东西。A决定了自己的确信,向前踏出一步的时候,其他两个人也作出同样的行动。其结果,确信开始动摇,犹豫开始产生。每个人的决定的基准,在于他人的犹豫。因此,他人的行动的开始,会动摇自己的确信。在同一个理论的作用下,三人同时重复了第二次犹豫。在此,我们能够看出最初所辖的判断是预知性的东西。三人被迫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再度考察,但这次只需再次运用主体性确信的结果就能够得出答案了。也就是说,第二次的犹豫,显出了其作为犹豫的证明的意义。
如此一来,主体的判断的理论就完成了。
——主体被焦躁所驱使,作出行动。这个决定,是预知性的确信。
——行为完成之后,溯及性地证明了其正确性。
所有的确定性判断都是一个行为,只有凭借行为,主体才保证了自己的确信的正确性。
无标题无名氏No.52043178
2022-09-16(五)21:49:38 ID: ZnQRwoD (PO主)
“理论性时间”的论文,是在L图画出来以前所写的,但通过这段文本,能隐约看出L图的表现。主体在想象性的他,作为他者的另外两个囚犯之间进行投影,在a-a‘之间往来数次,但它察觉到要达到自身的真理——这是监狱长-绝对的他者(A)的信息——就要求主体性的行为。行为完成后,才能够得到对自身的真理的确信。这是令人吃惊的结论。因为,一般认为,真理作为真理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东西,但从这个理论来看,行为产生真理。
有关行为的问题,在L图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表现,但这段文本表现出了在L图上行为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精神分析将主体作为研究的问题。主体通过行为才得到表现。还有,行为在分析中,是采取各种形式来表现的。acting out,失错行为(过失),一种作为passage à l'acte(作出某种行为,这里是行為に走る,通常指失足作出不好的行为)的自杀举动,还有在分析的终结问题中,行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段文本,作为处理行为这个概念的文本,是拉康的早期、一九四五年所写的东西,但在后期它也没有失去意义。拉康在最后的研讨班之一(一九七七年,也就是三十年后)中,选择了理论时间的第三个契机,“结论之时刻”作为主题之一,从中也能够看出这段文本的重要性。
无标题无名氏No.52068423
2022-09-17(六)22:48:52 ID: ZnQRwoD (PO主)
拉康将这个理论称为一个诡辩(Sophisme),而这里确实包含着一个诡辩性的要素。这个谜题的前提是,在最开始三个囚犯就置于同等的理论状况之下。也就是说,无视了每个人的个人的理论能力的差异,将他们看做是对所有东西会作出相同反应的东西。此种状况是纯粹理论性的,对其能够进行一种算法性的计算。在同样的条件下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各个囚犯就像是以计算机为心脏的机器人一样,在给出条件的瞬间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计算,三人经过相同的时间得出结论,一起朝着出口移动。其中没有一丝犹豫,也绝不会停下来。
那么到底在何处,主体性因素——疑惑、迷茫、踌躇、焦躁、行为开始出现呢?
A开始达成预知性确信的时刻,其他两人也开始行动。A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而这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顾虑:如果另两人为了理解所花费的时间与自己不一样怎么办?两人如果作出了错误的理论推断怎么办?
也就是说,拉康在此处,引入了主体性的差异的可能性。
“理论时间”所含有的疑点就在此处。从纯粹的理论中,主体如何才能产生?这大约是启发了我们这样一件事,即我们不是以计算机为心脏的机器人而是人类,即使将纯粹理论应用于人身上,在某处也会有着无法被其所应用的未知的x产生。
在此我们直面着主体的问题。
在“镜像阶段”的开头,拉康论述说精神分析式的经验“将我们与直接来源于我思(cogito,我思,自我意识)的一切哲学对立起来”。此处我思所指的是被心理学化了的笛卡尔的自我。这样的自我是自律的,具有实体的,统一的意识性主体,自己支配着自己,是统合各种精神性功能的中枢机构。简单来说,就如同住在脑子里,控制着身体的小人一般。也许会认为这样的主体已经在哲学上被否定,对所有人来说都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实际上甚至在现代,脑科学家在研究大脑功能时,有时不知不觉就会假定这样的主体。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大脑是由诸多模块所组成的,而这时如果我们假定在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中有着某种特权性的审判机关在行使对全体的统合的职能,那就是在假定这样的主体。这种对具有自律性的心理学的主体的预设并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东西。
无标题无名氏No.52076214
2022-09-18(日)10:17:51 ID: ZnQRwoD (PO主)
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否定意识的特权,认为主体是不具有实体的,分裂的东西。比如说,精神分析认为意识不是自律的主体,在其内部潜藏着无意识,意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以此将主体作为分裂成意识与无意识的构造来考虑。完全否定自律性的统一的心理学式主体来思考主体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因为,对心理学式主体的否定,联系于对主体本身的否定,会很容易像机械论式的构造主义那样,使人只能认为主体是作为一种无主体的过程而由一种构造来自动性地被推动,意识只不过是其反映而已。还有,即使承认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有时也会给无意识以实体,将其看做是在暗中支配一切的主体,使无意识担当心理学式主体的作用。拉康曾经被看做是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这是因为拉康在思考主体的时候,从列维-斯特劳斯的构造主义等中,得到了提示着如何能不将心理学式的自我作为前提来思考的线索。但是,其他的构造主义者们能够简单地摒弃主体这个概念,但对拉康来说主体的概念在精神分析中还是不可缺少的,因而他一边沿着构造主义的路线,一边又总是保护着主体这个概念。对这样的拉康,列维-斯特劳斯带着讽刺地批判他:“拉康想偷偷把主体放进来。”但在对待人类时不可能将主体的责任这个概念去掉,拉康绝不会将主体这个概念舍弃掉。极端地说,所谓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就是对主体的理论的一种构建。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镜像阶段还是理论时间,都可以看作是对主体进行思考的一次尝试。
无标题无名氏No.52138277
2022-09-20(二)19:21:30 ID: ZnQRwoD (PO主)
在镜像阶段中,我(Je)这个主体与镜像这个全体性统一的映像同一化,获得理想的自我映像,从而试图超越自己的身体的分裂映像。但是我们仍然在理想的映像与自己的现实之间发现了裂缝,为了接近理想像重复进行着次级性的同一化。然而在此只能够进行渐近线式的接近,而我们总是残留于不协调(discordance)之中。
在理论时间中,机械性理论被在理论之外的,无法说明的主体性因素所妨碍,从而人类性的时间得以被构成。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是不协调,一个是理论性缺失,两者都有着某种否定性的概念在作用着。在精神分析中,主体正是因为对这样的整体性协调的否定性因素,才成为必要的概念。就让这成为本书关于主体的最初的考察吧。
无标题无名氏No.52138838
2022-09-20(二)19:47:54 ID: ZnQRwoD (PO主)
第二章 语言构造
在一九五零年代的前半叶,拉康开始开展独立的研讨班,先是在自己家,随后转移到Sainte精神病院。这是他的理论发展的源泉,到他在一九八一年去世的不久前为止,持续了将近三十年。
在研讨班最开始的十年间,他给它起名为“解明弗洛伊德文本的研讨班”,在“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下进行着精神分析研究。当时的精神分析,流行阅读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费尼切尔(O. Fenichel),分析家中有着逐渐离开弗洛伊德思想的倾向。而拉康与此相对抗,主张重读弗洛伊德的文本,而在诸文本中,作为应用精神分析的其中一个分支,在此之前一直被忽视的有关于无意识的生成论的三部作品,《机智——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梦的解析》被特别地重视。
这段时间恰好是拉康与语言学交汇之后,他用当时盛行起来的构造主义语言学的许多概念来解读这些文本。“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这个拉康的基本命题,首先是弗洛伊德的这三部作品的总结。
拉康在这三部作品的影响下,制出了欲望的图表这个公式图。其将主体的欲望的构造用一个公式图来表示,可以说在一九五零年代末为止都是拉康初期理论考察的精华。
为了把握拉康的理论,就不能不理解这张图。本章将尝试追溯这张图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