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那降临于众人的”,如此回应着被地狱最著名的旅人抄录下来的话语:“迪南齐啊,若非造物,我便不会存在。若它非永恒,而我却永恒长存。进入此地者,当舍弃一切希望。”
即便时至今日,许多人依旧对《纳维森纪录》怀有情感。尽管它有着各种现代的修饰与当代的影射,却仍反映出那些确切的情感。事实上,少数急切的知识分子已然开始将其视为一场战争,在战争中,它自身完美地契合了悬挂在大门之上的那些学派,如建筑符号学、波普艺术、后果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现象学、信息论、马克思主义、生物符号学,更不用说心理学、医学、新时代灵性主义,甚至新极简主义。然而,威尔·纳维森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他的纪录片应该被如实看待。正如他自己所言:“……所有这些,别把它当作别的什么,就当作是你眼前正在流逝的东西。把它当作一所房子,但别停下,别减速,只管继续前行。那儿什么都没有。当心。”
考虑到这部影片的内容,不足为奇的是,不止一小部分人决定听从他的建议。
《纳维森纪录》最初并非以如今的面貌出现。将近七年前,出现了一部名为《五又二分之一分钟的走廊》的影片——一部时长五分钟半的“光学幻觉”,其效果几乎不及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任何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当然,问题在于其附带声明中所宣称的内容是真实的。
在一个连续镜头中,纳维森——我们实际上从未真正看到他——瞬间将镜头聚焦在他家客厅北墙的一个门道上,然后爬上屋外的白色壁板,穿过一扇窗户向东,在那里他在草地上稍微绊了一下,然后向右移动,爬回屋内,穿过一扇侧窗,接着走向那扇门的西侧,在那里我们听到他在撞到窗台时发出轻微的咕噜声,引发了笑声——大概是他的妹妹凯伦、他的哥哥汤姆以及他的朋友比利·雷斯顿的笑声——他们似乎从未出现在镜头中——在最终回到起点之前,他在门道周围迂回移动,这完全证实了,毫无疑问,那扇门道的内侧或外侧是唯一可能通向阴影的地方,即当笑声停止时,纳维森出现在画面前方并拉开门,露出一条狭窄的黑色走廊,至少有十英尺长,促使纳维森再次进行调查,这又一次带领我们沿着另一条环绕这条通道的路线前行,爬上并走出其中一扇窗户,将镜头对准走廊本应延伸的地方,但却发现除了他自己的后院——没有十英尺的突出部分,只有玫瑰丛、一把泥泞的枪,以及夏季闷热的空气——实际上这是一次怀疑的演练,尽管他本意良好,但仍将纳维森带回了那个不可能存在的走廊内,直到当摄像机开始
4 开头那部分出自弥尔顿的《失乐园》,第一卷,第 65 - 67 行。第二部分出自但丁的《地狱篇》,第三章,第 7 - 9 行。1939 年,一个名叫约翰·D·辛克莱的人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将意大利语翻译成如下内容:“在我之前,没有造物,只有永恒。进入此地者,当舍弃一切希望。”
5 为了限制混乱,阿班顿先生的每一个脚注都将出现在尾注字体中,而赞帕诺先生的将始终出现在正文中。我们在此也希望指出,我们从未收到过特鲁安特先生的任何信件,在极少数情况下也没有通过电话收到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