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的<修理>化
如果不顾<伦理>问题,像拍苍蝇一样对待症状,那【心理治疗】就成了对异常状态的矫正了。换言之,近乎是<修理>人了。
<修理>式的治疗只见表面症状,对存于根底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问题视而不见。因为修理式治疗(特别是精神药物的研发之类)的问题在于,精神病患者的器质性结构如何。认为精神病是由脑和神经的异常状态所导致,并不关心患者是经历了什么才得上这种病的。
比如说忧郁症,从器质性的角度看,就是【脑内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等)的分泌平衡被打破】导致的疾病。但实际上他是如何患上忧郁症的呢?应该是因为他每天过于劳累、或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了吧。所以,为了走出忧郁症,就必须改变他所在的环境。进一步说,他认为处于目前的环境中是<善>,我们要改变的正是这种想法。
但是,在<修理>式的治疗中,极端地说,只要使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正常化就OK了。根据这种原则可以提出【晒晒太阳,增加血清素分泌吧】这样的建议。但是因与上司之间的不合导致的心情低落,要通过晒太阳来恢复,这未免有些奇怪吧。
换言之,本来应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消除情绪障碍,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不知何时变成了【只要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就能够消除情绪障碍】。命题发生了反转。
在<修理>式的治疗中,器质性结构的问题被放在第一位。在这种观点下,人是被过于机械性地被看待了。【缓解丑形恐怖,顺利进行对话】和【把走慢的表调准】被当做一种东西来看待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能治好不就行了吗?】您也许会这么想。但是,正如前述,只治愈表面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如果一直只进行<修理>的话,就会忘记何为<治疗>了。【治好症状就能给那个人带来幸福吗?】【那个人原本将什么当做是<善>的呢?】这些治疗上的<伦理>问题都消失了。
只消除那些麻烦的症状的话就好了吗?只要变得健康,就能获得幸福吗?不管答案如何,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连怀疑的余地也没有了,这才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啊。